郭婧
利马气候大会再一次引发全球减排热潮。减排主要是减碳,减碳首先要减煤。燃煤通常被认为是增加碳排放和形成雾霾的“元凶”之一。
资料显示,中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66%,80%的发电来自于燃煤,而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四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都已下降到17%~30%,煤电比重都低于50%,预计未来将向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转移。放眼全球,发达国家都在推动煤炭减量化和清洁利用。
奥巴马第二任期内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减排。目前,燃煤电厂为美国最大的碳排放来源,随着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和燃煤电厂标准的提高,可以预见,未来美国煤炭消费量将进一步下降。然而,奥巴马的减排政策在受到民众欢迎的同时,也遭到了国内部分利益相关企业的强烈抵制,给政策的落实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德国于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宣布,2022年前关闭德国境内所有核电站,届时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将大幅度提高,煤炭需求和占比将进一步降低。尽管如此,在“弃核”的过渡期内,有着丰富褐煤资源的德国仍将不可避免地把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德国煤炭发电比例仍将保持攀升的态势。
日本是能源消费大国,煤炭消费一直处于持续增长期,尤其是福岛核事故之后,煤炭消费和占比暂时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由于短期内核电难以回归,煤炭发电成为日本削减能源成本的最佳选择。可以预见,煤炭在日本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仍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见,在减排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各国政府都有减排的意愿,并已经出台或正在制定一系列减排政策。导向是正确的,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各国面对不同的能源资源形势,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能源资源战略,然而,这些减排举措推行起来并非一帆风顺,或是遭到国际国内的质疑,或者面临实际困难。在减排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的今天,认识到减排的重要性还不够,还要充分认识到困难所在,并想办法克服。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煤炭经济阶段,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也因此面临着减碳和治霾的双重压力:一边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施加的减碳压力,另一边是国内民众要求改善空气质量的呼声;一边是国内转变发展方式的努力与粗放发展的惯性之间的较量,另一边是世界范围内绿色低碳发展的竞争。
减排的呼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高涨,减排的形势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严峻。煤炭减量化可以说是减排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要真正做到煤炭减量化,就需要政府拿出更大的决心,应对更大的挑战,提出更可行的措施,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削减燃煤消费,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