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以馆为媒 以史为鉴 以文化育人——安徽共绘气象科普与文化互融发展新图景 邱县:联合融媒体中心推进乡村振兴气象服务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发布气候变化危及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现在采取行动可保障我们的未来 恩施:回访清江水电服务 调研水电企业需求 太原:部门联合做好冻融期地质灾害防治 虞城:部门联合开展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宁晋:开展“科技壮苗”全链条服务 盐山:调研银耳种植气象服务需求 中国气象局与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召开联席会议动员气象职工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 宿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公开征求意见 提高脱氮效果 你需要控制好这几个指标! 超1758万 首创大气中标石家庄市建筑工地PM10在线监测设备运维服务项目 安徽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2 年工作要点(含重点项目清单) HUBER通沟污泥解决方案 《湖南省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印发! 朗坤环境湛江生态环境园: 与山海共生 1月落地近300亿亿级水处理项目:百亿EOD项目领衔 EPC模式占比显著提升! 新科环保:关爱留守儿童 播洒爱心阳光 超2800亿元!武汉2022年重大项目清单出炉 浙江金华强化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 云南怒江州检查森林草原防灭火和生态护林员履职情况 黄胸鹀首次被记录在广州越冬 湖南临澧护林员用上北斗巡护手持终端 安徽九大林产业园区获认定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 福建君子峰保护区完成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湖南省林业局获评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突出单位 甘肃建设“智慧保护区” 吉林通化石湖强化保护森林资源 青海部署“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宣传活动 上海市林业局调研保障性苗圃建设情况 安徽宣城持续开展“我为汽车载棵树 ”活动 山东滨州沾化推进森林防火工作 广东茂名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浙江长乐林场:让百年林场永葆生机活力 云南昌宁西山林场多举措筑牢城市面山防火墙 温州污水直排十日后环保部门采样遭质疑 地下污水厂,地上建公园!郑州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预计2023年建成 一起向未来 环境技术产品化大幕已开启 唐建国总工译著德国DWA-A131《一段活性污泥法设计计算规程》出版 鄂尔多斯市“十四五”生态环境 保护规划明确十大重点任务 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哪些方面实现“领跑” 哪些还在“并跑”、“跟跑”? 光大水务21全年业绩发布,纯利升17%至12亿港元 从“流标”到喜迎中标候选人 永安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EPCO)顺利谈判! 自3月1日起 这些环卫政策正式施行! 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哪些方面实现“领跑” 哪些还在“并跑”、“跟跑”? 路易兴生物:加快城市低碳建设 山东:关于调整优化《全省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的通知 江苏省常熟市重点涉水项目复工复产正当时 常州经开区“绿岛”-集中式工业废水预处理项目(EPC一体化)签约 9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逾2.5万亿元!成都市2022年重点项目计划来了

您的位置:首页 >气候变化 >

以馆为媒 以史为鉴 以文化育人——安徽共绘气象科普与文化互融发展新图景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更新时间:2022-03-01

如何让气象科普深入人心?安徽省气象局党组统筹谋划、创新模式、持续探索,在管理上完善“三个体系”、推进“三个共同”机制,在内容上实现“三个融入”发展,打造科普原创产品库,逐步走出了一条以馆为媒、以史为鉴、以文化育人的“科普+文化”互融发展新路。

创新合作——推进共建共享

2021年3月23日,主题为“世纪风云——安徽气象事业百年回顾展”的文化展览在芜湖市博物馆开幕,80余件珍贵气象藏品为公众展示了近代以来安徽气象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此次展览为期2个月,累计接待参观者10万人次。这是安徽在创新理念持续驱动下开展“科普+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

在纵向管理上,安徽省局加强联动,进一步完善科普馆网、科普管理、科普规划“三个体系”。通过系统整合科普馆(站)资源,安徽省局积极打造气象科普场馆实体矩阵,基本形成了以合肥气象科技园为中心,市(县)气象科普馆、科普教育基地为支撑的省-市-县三级科普馆网体系。目前,全省各级共有103个气象科普基地、7个科普展馆、148个校园气象站、4个科普公园和24家科普画廊。

有了硬条件,安徽省局还在软实力方面持续下功夫。如今,气象科普已纳入省政府气象防灾减灾考核指标和安徽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综合管理目标等考核内容,相关气象科普工作也纳入《中国气象局 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安徽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合作协议》和《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

纵向畅通,横向部门合作也在发力。2021年11月,安徽省局与省科学技术协会举办安徽省中学生气象科普作品现场专家评审会,对入围的48件科普作品进行联合评审。目前,中学生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已连续举办八届,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找到乐趣。而这得益于部门合作共推的“三个共同”机制——共同推动气象科普协同发展,与省科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促进公民气象科学素质提升;共同打造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成20余个集气象、地震、消防于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科普馆,在中小学校建成10个国家级校园气象站;共同参与气象科普特色活动,与教育、科技等部门联合打造科技论文竞赛、科普知识竞赛等气象科普品牌。

互融互促——丰富科普内涵

日前,长三角科技志愿服务联盟对在科技志愿服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志愿者予以表扬,安徽省气象学会科技志愿服务队和研究员石春娥分获表彰。该团队目前注册人员240人,已为学校和基层开展科普巡讲活动20余场,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在推动“科普+文化”互融互促发展上,安徽省局紧紧牵住“三个融入”这个牛鼻子,进一步丰富气象科普内涵。

将地域文化融入科普。以馆为媒,一馆一品。在安庆,气象部门依托叶氏宗祠,挖掘气象学大师叶笃正的生平事迹,建成叶笃正气象科普馆;在黄山,气象部门进一步推广黄山云海、日出、佛光等气象景观,大力弘扬黄山松精神和气象人精神,建成黄山高山气象博物馆;在铜陵,气象部门结合当地“铜都”文化和气象文化,建成功能齐全的气象科普公园,并经常性组织开展“气象科普游”+“铜文化传播”实践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

将气象档案融入科普。安徽省局广泛搜集与气象有关的民俗文化、历史典故、文献档案,挖掘其中蕴藏的科普资源,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气象档案编制研究工作。在《安徽档案》杂志推出气象特刊,发表各类气象档案文章11篇。

将红色文化融入科普。安徽省局开设网络专栏“致敬建党百年,气象人讲气象故事”,集中展播15部安徽气象工作者的精彩短视频,自主开发党性教育情景课程《我的爸爸是村官》,宣传中国好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气象扶贫干部王夫北的先进事迹。黄山气象站、安庆叶笃正气象科普馆深化红色教育,成为全国知名的科技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气象行业文化传承地。

原创产品——畅通传播渠道

“雪是怎么形成的”“台风是如何影响安徽的”……青年气象工作者王悦在校园科普讲座时播放的原创科普视频解答了小朋友们的疑惑。近年来,安徽省局加大投入支持原创“科普+文化”产品库建设,每两年组织气象科普创作大赛,全省完成原创科普作品150部,其中10余部作品获省部级奖项,3部作品入选百部优秀气象科普作品名录,近三届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评选中,安徽每届均有3部作品获奖。

围绕安徽“二十四节气”发祥地的文化和丰富优越的气候资源,安徽省局创作了科普动漫二十四节气之农事歌、养生歌和旅游歌,用生动的形式表达气象和农业农村、养生、旅游之间的关系;录制了农业气象、中医养生、文化旅游专家讲座视频,形成“二十四节气”科普产品系列,该系列光盘已出版发行5000份。

同时,全省气象部门建成全国文明单位17个,总数和占比均居全国气象部门第一。安徽省局还积极推进全省各地打造“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等生态旅游品牌,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助力。

如今,“科普+文化”品牌逐渐形成。为了更好地畅通科普作品的传播渠道,安徽省局于2021年6月成立省气象宣传科普业务工作组,开通安徽省首个省直机关单位官方强国号“安徽气象”,打造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强国号等品牌于一体的省级气象媒体矩阵,受到网友和市民的关注和喜爱。

热点图文

南方低温雨雪24日结束22日至23日为最强时段 中央气象台专家详解成因
南方低温雨雪24日结束22日至23日为最强时段 中央气象台专家详解成因
落幕未收场 看“观天人”的“冬奥梦”
落幕未收场 看“观天人”的“冬奥梦”
汝州:联合农技中心开展小麦返青期调查
汝州:联合农技中心开展小麦返青期调查
海兴:加强光伏和风力电场防雷安全监管
海兴:加强光伏和风力电场防雷安全监管
葳蕤气象 冬梦飞扬——写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之际
葳蕤气象 冬梦飞扬——写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之际
风云气象卫星监测风暴“尤妮斯”
风云气象卫星监测风暴“尤妮斯”
恩平:开学第一课 部门联合开展科普进校园
恩平:开学第一课 部门联合开展科普进校园
西南印度洋热带风暴频繁影响非洲 我国气象部门持续做好监测服务
西南印度洋热带风暴频繁影响非洲 我国气象部门持续做好监测服务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