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外国游客也能“扫码”逛中国 新能源细分行业的投资机会探析阐述 海洋微塑料,你关注过吗? 推广低碳技术 实现永续发展 提升节约意识 创新节水设计 神华打造清洁“煤”项目 建设创新型企业 澳专家:碳封存技术安全可靠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第三届“中国大学生环保创新培育计划”申报正式开启 我国核聚变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土壤中捕获的碳会再次释放到大气中 安徽宣城:龙舟竞风流 百舸画中游 江西省昨启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 聚合各方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欧盟电力行业碳捕获及储存技术的研发趋势 “十二五”节能目标新能源发展更给力 做核与辐射安全的守门人 中国节能低碳电开水器最新技术标准 内蒙古核与辐射应急联动互助协议签署 新能源市场“快鱼吃慢鱼” 超威技术领先占优势 5省要求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 “低碳环保”倡导皮革业发展新风 内蒙古:八成以上秸秆实现资源化利用 用化石原料还是用水制氢? 全球推动低碳技术面临着不同的风险 博物馆直播为啥这么火 保险客服节 争打“绿色”、“低碳”环保牌 住宿行业 积极自救转型升级 力推绿色战略 格力以核心科技领跑低碳时代 台泥携手工研院兴建全球最大碳捕获先导型试验厂 疫情期间,土豆“身价”也涨了? 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减少减排成本 多因素影响发展 扎根边疆24小时连续生产 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铸造绿色纸业 石家庄首批智慧灯杆投用 10大低碳技术“清洁”湖南 制止校园餐饮浪费不能“走偏走样” 铅酸电池行业拉开整顿大幕 三分之二企业将淘汰 美开发转基因细菌 可将常见野草转化为生物燃料 老北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略论发展低碳绿色信贷的经济意义 美国:3M技术公司推出新型太阳能薄膜 绿色春耕 环保高效 北海经济开发区隆起海洋经济循环带 “剃光头”式修剪不可取 宁海湾循环经济谱写绿色篇章(组图) 抚州“绿宝”吸引35.8万会员 北京顺义六条河道实现电子巡查全覆盖 我国光伏技术摘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 韩国重点开发节能和减碳以及低碳能源技术 同生命 互相依 守护“地球之肾”

您的位置:首页 >气候变化 >

外国游客也能“扫码”逛中国

来源:人民网更新时间:2019-12-03

国外不少商家面向中国游客推出便利措施,图为北欧一家博物馆开通了中国移动支付服务。新华社记者 付一鸣摄

冬日北京,寒意随着黑夜渐浓,游客“必访”的北京南锣鼓巷正一点点升起灯火与人气。人群中,不同肤色的脸庞不少,而购物付款这个小小的动作,比如是“扫码”支付还是现金、刷卡支付,则“暴露”着他们来到中国时间的长短。

过去,短期访问的外国游客因为没有国内银行卡或手机号码等,往往无法注册使用中国移动支付。而近期,支付宝、微信纷纷开通支持海外银行卡绑定,为移动支付的中国体验打开“方便之门”。即便是短期来华游客,也将可以“一码”行遍中国。

想要尝试的“中国体验”

——不能扫码支付,是一些外国朋友来华旅游的一大烦恼

见到阿蕾莎时,她正要从酒店办理退宿,使用的是国际信用卡。“我注意到了,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几乎所有商铺都有移动支付的二维码,扫一扫付款,非常高效。”阿蕾莎说,这是她第二次来华,去年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想“接轨”中国生活,用上移动支付,但因为需要中国银行卡和手机号才能成功注册,不得不放弃了。

阿蕾莎来自意大利,她说,现金和信用卡基本可以在中国畅行无忧,但是跟同行的中国朋友比起来,要现金找零或是刷单签字,自己动作常常“慢半拍”,因此,像本地人一样“扫码”通行,也是她一直想尝试的“中国体验”。

许多短期来华人士,有着跟阿蕾莎相似的体会。近期,国外社交媒体上有一项有趣的调查,结果竟然显示,在近20%的外国网友心中,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用手机支付,是他们来华旅游时最大的烦恼。

记者随机走访了北京多家国际青年旅社,不少工作人员反映经常有外国客人咨询如何开通扫码支付,也时不时有请求工作人员帮助处理二维码支付的相关情况。“遇到外国客人十分想用移动支付,却又无能为力。情况终于要得到改变啦。”一位国际青旅工作人员说。

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入境旅游人数1412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4.7%。这一庞大群体对移动支付的需求不容小视。同时,业内多位人士指出,进一步提升入境游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也需不断改善包括支付在内的各类体验。

另一方面,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中国移动支付的确受到越来越多在华外国人的欢迎。“在我两位中国室友的推荐下,我一来中国就开通移动支付了。用手机可以‘扫一切’,速度超级快,非常好用。”来自美国的弗朗西斯卡说。

科技部方面数据显示,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人才创新创业的理想栖息地,2018年中国累计发放外国人才工作许可证33.6万份,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国人已经超过95万人。许多来华学习、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跟弗朗西斯卡一样,也获益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移动支付突破障碍

——支持绑定海外银行卡,“下次来中国,一定试试”

短期来华外国游客如何也能自如用上移动支付?

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运用金融科技优化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探索突破外籍用户应用第三方支付工具的障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继续鼓励开展非接触式支付、生物识别技术支付、智能穿戴设备支付等支付方式创新。

政策一出,市场立马有所响应。

近日“支付宝海外版”已经推出。外国用户可以下载支付宝海外版,通过“TourPass”小程序,申请到一张上海银行的电子“消费卡”。用户在认证身份后,绑定自己的海外银行卡给这张中国“消费卡”充值,即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线下扫码支付。从衣、食、住、行、游到方方面面的消费场景支付,都能获得和中国用户近乎一致的体验。

据了解,这种专用电子“消费卡”,单次充值有效期为90天,且可多次充值。90天后,卡内剩余资金将原路退回用户的海外银行卡。为了让外国友人更好体验“中国移动支付”,至2019年12月31日,“消费卡”充值将不收取任何手续费。

“我们欣喜地看到,得益于中国开放的金融科技市场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合作伙伴,我们能够帮助更多外国朋友享受到安全、便捷的移动支付。”蚂蚁金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井贤栋说。

腾讯公司近日也宣布,已与Visa、Mastercard、AmericanExpress、DiscoverGlobalNetwork(含DinersClub)、JCB五大国际卡组织开展一系列合作,支持境外开立的国际信用卡绑定微信支付。目前已支持用户在12306购票、滴滴出行、京东、携程等覆盖衣食住行的数十个商户消费。腾讯方面表示,后续还将在监管指导下、在严格落实反洗钱相关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有序放开更多使用场景。

这些消息一出,立马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热议,也受到不少在华外国人的密切关注。弗朗西斯卡看到了这条新闻,她在一个“老乡”微信群里分享,发现有朋友已经跃跃欲试。正要结束中国之旅的阿蕾莎刚刚惊喜地获知这个变化,“下次来中国,我一定试试。”

开放脚步从未停下

——致力于实现“一部手机”游世界,为商旅往来增加便利,让奔波的人们倍感亲切

实际上,从让中国人“一部手机”游世界,到让外国人“扫码”畅行中国,中国移动支付一直在开放中探索前行,不断用金融科技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

最近,一些境外游客或许已经发现,移动支付在机场退税也能用了。

10月1日,腾讯金融科技团队为境外旅客推出的“WeTaxFreePass”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并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完成了第一笔交易。外国游客在离境退税柜台交还退税申请单后,打开微信“扫一扫”就可以实时退税到微信钱包。

据机场退税柜台的工作人员介绍,之前办理业务的支付渠道只有现金和银行卡两种,而微信小程序为旅客提供了新的选择。尤其是万元以上的大额退税款,到账时间由原来的平均5个工作日缩短为实时到账。

“离境退税越便利,入境游客消费积极性越高。”北京华联百货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采用移动支付方式退税很好地提升了入境游客的购物体验。未来,更多移动支付的便利举措有望持续推出。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出国出差、旅行,中国移动支付带来的美好体验有目共睹——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他们可以像在家门口的超市一样,拿出手机,“扫一扫”那熟悉的二维码。

截至今年9月,支付宝及其9个境外本地钱包合作伙伴一起,在全球服务超过12亿用户。其中,服务中国人出境游的海外商家遍布56个国家和地区。

微信支付已支持英镑、港币、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欧元、新西兰元、韩元和泰铢等16个币种的交易,其跨境支付业务在过去4个季度迎来了近200%的增长。以日本为例,到2019年6月,微信支付在日本接入门店数量同比增长665%,覆盖了日本市场主流药妆店、便利店和众多餐饮连锁。

今天,“地球村”的人员往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繁忙。而中国的移动支付正在为之增加便利,让往来的人们感到亲切。

热点图文

外国游客也能“扫码”逛中国
外国游客也能“扫码”逛中国
带娃野餐哪里好?这些免费的“宝藏公园”别错过!
带娃野餐哪里好?这些免费的“宝藏公园”别错过!
渠楠人的“绿色生计”
渠楠人的“绿色生计”
绿色金融助力京津冀空气质量改善
绿色金融助力京津冀空气质量改善
世界微笑日 请收下这波小动物们的灿烂笑容
世界微笑日 请收下这波小动物们的灿烂笑容
100斤、213公里、4665.6亿元,这个长假有什么不一样
100斤、213公里、4665.6亿元,这个长假有什么不一样
摆脱“塑”缚这道考题,黑龙江作答成绩如何?
摆脱“塑”缚这道考题,黑龙江作答成绩如何?
“复工复产”后首个带观众的交响音乐会 “给了从业人员信心”
“复工复产”后首个带观众的交响音乐会 “给了从业人员信心”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