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谁污染 谁埋单 森林法修订草案拟进一步强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谁是环保部问责的“常客” 绿色,彰显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 重建“环保公信”时不我待 煤价跌一半 采暖费为何“岿然不动”? 固定污染源将进行“一证式”管理 十年后环保有望出现大拐点 环保垫底,只一声道歉还不够 我们进入守法新常态还有多远? 关停采石场≠关停污染 让清洁生产审核助力排污许可证改革 群众呼吁从源头防控电子垃圾污染 重大行政处罚该如何进行法制审核? 推进环保 不要因噎废食 坚持生态环保高标准 超低排放扭转了“煤炭等于污染”的观念 快递垃圾泛滥在于“外部性的管制”缺位 全链条管控食用野生动物行为 关于“河长制”,8个亮点值得记住 你可曾记得? 三部委: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方式进一步完善 矿山建设有了绿色标准 学会以利益换利益 环保执法不仅直接曝光还要立刻查处 怎样制造一支绿色的笔? 谨防地方环境立法权偏差 时间、空间受限 环保多停留在理念层面 绿色内心,让我们走得更远 节电节水就是节煤降污 《长江保护法》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提高废铅蓄电池回收率应疏堵结合 推行“长牙齿”新环保法,还需“瞻前顾后” 谁来“净化”空气净化器市场? 环境执法,垂直管理更要立体施治 向污染宣战 让大自然红灯转绿 雾霾治理:找对"症"更要下好"药" 从贸易端入手发展环境服务业 几招教你减少室内PM2.5 共享汽车遇交通事故 责任谁来担? 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 自由裁量基准应以法律法规规定为依据 沙漠污染背后是监管沙漠化 雾霾治理不能“打摆子” 提“气质”还得加把劲儿 加强对企业生态环保职责规范 人大监督有力 政府履责有为 开展详查摸清土壤污染家底 严格市场准入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生产工艺提升 治污技术进步

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民生 >

谁污染 谁埋单

来源:人民日报更新时间:2016-11-09

近日,吉林、江苏等七省市印发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的大幕已经拉开。作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的建立健全将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以往,由于环保责任不明,监管难到位,企业常把环境治理责任推到“围墙之外”,把理应付出的治理成本变成自己口袋中的红利,却给环境造成沉重负担,极大损害了当地百姓的财产、健康权益,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一些污染肇事者不承担相应责任,有的甚至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最终形成“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怪现象。这不仅损害了百姓权益,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形成社会不公平,也让“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害,谁补偿”成为空话,最终造成更多的环境欠账,加速环境质量恶化态势。

环境保护,说到底就是个厘清责任、做好事先预防事后补救的过程,如果责任不清,相互推诿,风险防范、过程控制、生态修复等环保手段都难以实现,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制度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今年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部分省份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的报告》,就是要将这一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作为抓手,抓住污染主体,理顺环境保护各方面关系,以严格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倒逼企业,敦促其实现从“被要求治理”到“主动治理规避赔偿风险”的转变。

生态环境赔偿制度,不仅涉及污染主体对受害人的赔偿,也涉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与修复,关系群众利益,关系环境安全。同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难度高,领域也比较宽。要把制度落到实处,相关的实施细则、能力建设都要跟上,这需要试点地区的探索,也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不断总结经验,扎实推进,为全国层面的制度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谁污染,谁埋单”,理念带动实践,相信随着试点的深入,企业的环境责任将进一步得到落实,将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环保多元共治的局面加速形成,天蓝水净气象新的好环境会更有盼头。

热点图文

摸清污染源家底 防控环境风险
摸清污染源家底 防控环境风险
控制农业源氨 污染能降几何?
控制农业源氨 污染能降几何?
黑烟车智能监控识别系统全天候监控
黑烟车智能监控识别系统全天候监控
上海松江局执法大队现场处理废气扰民问题
上海松江局执法大队现场处理废气扰民问题
“双随机”执法检查覆盖疫情防控期
“双随机”执法检查覆盖疫情防控期
广东开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粤西片区联合执法行动
广东开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粤西片区联合执法行动
海门保障环境安全落到“细枝末节”
海门保障环境安全落到“细枝末节”
从查现象到查过程
从查现象到查过程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