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精细规划确保空间均衡发展 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运用产业链思维治理中小企业 深圳盐田区实施区域空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改革 民法典成为绿色金融建设新起点 加强危险废物监管 切实防范环境风险 农业标准化是遏制面源污染关键所在 川渝共护琼江流域水生态 荒漠化治理 需多元主体参与 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技术推广体系 加快构建实现碳中和目标长效机制 绿色供应链助力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以中心城市建设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环境部通报1月全国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应解决好三个问题 海绵城市如何巧做生态大文章 开封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Ⅲ类标准 环保投入怎能如此“小气” 关于完善泉州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的探讨 “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展望 长三角三省一市立法推进长江流域禁捕 如何看待乡村振兴的“有”和“无”? 这三年,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有何变化? 实现生态风险最低与生产效益最大化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把握好六大关系 科学划定生态红线确保可操作性 推进普查成果与大数据相结合 5G时代宣传怎样用好灯塔效应鲶鱼效应南风效应? 污染职业举报人该不该设? 持续抓好疫情防控 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北京节水的空间有多大 我国北方及中部区域部分城市出现空气重度污染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国环境保护 用“三化”推动工业园区治理 环保督察揪问题:高污染企业“停产”频现 全面把握良好生态产品的内涵特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现代化绿色图景 归根结底, 自然电影是表述人类 生态绿色标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高度 环境税收立法应首先明确哪些问题 正确认识河北大气污染治理对经济的影响 发展蓝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用有多大 安徽发布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 “行政+经济”推动企业治理 四川植被生态质量持续改善 海河流域生态流量管理应坚持反退化、保总量、优过程 企业趁暴雨排污,监督不能“放任自流” “野景区”也应建立风险预警 原创: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大气污染治理还是要稳住神

您的位置:首页 >产业观察 >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来源:学习时报更新时间:2020-10-09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深层次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的必然选择。当前,国际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为做好应对外部环境的冲击与挑战,需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合理筹划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更加重视以绿色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和综合竞争力。

以土地生态平衡引领绿色发展。健康的土地是“健康中国”的基石。农业绿色发展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降低面源污染,确保土壤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健康的土地产出健康的农产品,通过绿色消费使绿色农产品获得合理的价格,帮助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发展,形成农业—农民—农村的良性循环,实现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的“同频共振”。一是全面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整治。加强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与综合治理;有效落实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控害;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二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加快构建畜禽粪便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产业链,探索建立第三方处理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合理收益,受益者付费的运行机制。促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五化”利用,扩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三是加快推进畜禽无害化处理。严格规范病死畜禽收集和处理的技术要求与流程,优化无害化处理厂布局。完善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无害化处理体系,逐步提高专业处理覆盖率。四是落实绿色农业标准化战略。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销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机制、信息披露、认证和标识制度,并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和实践形式,提高人民群众对绿色发展的认知度。

以数字新动能提高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一是逐步实现农高区“5G+4G”全覆盖,建设5G+绿色智慧农业“试验场”,开展精准种植、养殖。开拓云销售方式,鼓励明星、农民化身“带货主播”,通过电商、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为当地特色、绿色农产品代言,解决疫情导致农产品滞销困境,助力脱贫增收。二是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的产销对接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绿色农产品上市信息和采购需求信息,有效促进供需信息对接。三是积极推动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电商平台等流通企业深入产地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促进与产地精准对接,以订单农业、产销依托、股权合作等方式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四是大力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扩大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覆盖面,加快电商企业与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产销对接,设立绿色农产品销售专区或专栏。积极开展电商经营培训,指导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电商运营能力。五是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地理标志专门保护制度,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优质农产品,提升绿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六是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绿色高效特色种养业,按照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导向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七是在绿色农产品相对集中的村庄合理规划绿色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烘干中心、物流体系等布局,鼓励有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以新建、改建或租赁等方式增配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备和冷藏保鲜设施,开展产地商品化处理,促进绿色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

强化资本投入支持农业结构绿色升级。一是各地政府可探索设立绿色兴农投资引导基金。奖补有特色、能带动、富民强村成效明显的生态农业项目,购买农技服务、奖励科研项目以及补助科技下乡、培训指导的相关费用,支持农村电商销售、城市直销直管、农超对接和农产品进社区。二是发挥惠农资金和涉农补贴的绿色导向作用。加大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农药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补贴和支持力度,出台针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补贴政策。三是支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针对绿色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项目的特点,创新推出无形资产抵质押、活体畜禽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满足绿色农业发展多元化、差异化需要。保险机构应加快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试点和推广力度,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四是完善绿色信贷支持政策。银行开展动态授权,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领域的涉农客户予以倾斜。研究出台适应农业农村客户等特点的排污权、碳排放权、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新型抵质押担保管理办法,打造绿色农业信贷投放增长点;研究制定针对农业绿色发展项目的客户评级、项目评审办法,适当放宽对贷款期限、偿债覆盖率、收益率等方面要求。五是以多方合作服务模式缓释绿色农业信贷风险。构建银保全面合作关系,根据当地金融环境和经营管理水平,合理设置担保放大倍数和风险分担比例,共同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与绿色生态农业保险、农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险种联动的合作模式,降低和分散绿色农业信贷风险。

以制度创新完善绿色农产品监测预警机制。一是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网络。优化农产品生产、市场、消费信息监测体系,定期发布绿色农产品监测预警报告。二是制定重要绿色农产品滞销应急方案。建立绿色农产品滞销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动员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应急销售。三是鼓励各省推行以县为基本单位建立绿色农业资源台账,并以此为基础编制“省级绿色农业资源台账”。四是实行全链条信息化质量监管。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将追溯体系建设与供应链、农村电商、产业扶贫等协同推进;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贴标上市制度。

热点图文

核电:恶魔还是希望?
核电:恶魔还是希望?
提升科学认知 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
提升科学认知 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
将公共卫生安全放在首位
将公共卫生安全放在首位
税收优惠,给第三方治理企业带来哪些利好?
税收优惠,给第三方治理企业带来哪些利好?
生态安全 保护加码
生态安全 保护加码
京津冀治霾可引入环境污染责任险
京津冀治霾可引入环境污染责任险
督查组被扣,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督查组被扣,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丽水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丽水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