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把土壤修复当作良心工程来做 涉案建设项目总投资额如何认定? 让环保失信者寸步难行 从源头管控尾气排放 租车将助力环境改善 垂直管理要明确四个法律关系 土壤保护应避免三个误区 “未验先投”处罚如何适用法律? 加快推进砂石行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国家环保督察评价标准亟待建立 新版“限塑令”外卖快递限用塑料袋 应急救治设施不能忽视污水安全排放 严格水功能区监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南方集中供暖,“大锅饭”没那么好吃 地方环境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吗? 综合利用产物是产品还是废物? 治霾军令状不能沦为废纸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 摸清底数强化危险废物监管 如何推动疫情期间医疗污水有效处理? 报废车回收新办法带来哪些利好? 北京垃圾分类工作提速 以立法方式让软约束硬起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怎样考核? 用法律武器保卫国家生物安全 源头分类可有效降低垃圾处置成本 以更细致工作化解PX焦虑 治雾霾和治罗锅 史上最严环保法如何落地 城市管理新经济,宜多些包容审慎 按日计罚将提速环保设备升级改造进程 必须重视水污染治理 气候大会,我们不能“等风来” 环保企业如何参与PPP项目? 新能源汽车需冲破地方保护“围栏” “少开车”应成北京治霾重头戏 指导富营养化湖库分类防治 京津冀及周边明确秋冬季攻坚目标和措施 专家:新方案严格而不严苛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啥强调推动跨区域跨流域污染防治联防联控? 治理污染是区域性和跨部门课题 回收利用破解建筑垃圾难题 精益监管助推迈入新阶段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禁行与新国标是两码事 电动自行车管理应秉承宽容原则 完成硬任务要有硬措施 两部门联合发文禁止电商销售电子烟 贵在行动 成在坚持 保障饮用水安全需四管齐下 省级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 18万人将受影响 环评更应重视民意 按日连续处罚案大幅下降说明什么? 为新能源汽车“指明路径” 不等于干预技术路线

您的位置:首页 >产业观察 >

把土壤修复当作良心工程来做

来源:中国环境报更新时间:2016-07-15

许多人只看到土壤修复市场这块“肥肉”,却忽略了伴随的风险和责任。要使这一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强规范和引导,把土壤修复作为一种良心工程来做。

◆贺震

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全面战略部署,对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提出了具体要求。

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量落后产能被淘汰,很多传统污染企业搬迁或关闭。对工业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是再利用的前提条件,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对工业污染土壤修复已成为政府与市场双重的迫切需求。据相关专家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会达到10万亿元规模。

但是目前许多人只看到土壤修复市场这块“肥肉”,却忽略了伴随的风险和责任。相较于欧美40多年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尚属发展初期,一些乱象已显现出来,需要警惕。主要表现为:

一是无序抢占市场,恶性低价竞标。在当前土壤修复市场规范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大量没有资质、缺乏经验与责任感的修复公司进入市场。这些公司在既没专业人才和技术,也没有设备和资金的情况下,凭关系承揽土壤修复工程,甚至先揽到工程再成立修复公司,工程拿到手后转手交给别人去干。工程被层层转包,质量难以保障。此外,当前土壤修复项目招标中还存在着恶意压价、低价中标的现象。例如,某项目地方政府的评估价在48万元,其中成本价40万元,利润8万元。而最后中标价只有15万元。修复成效可想而知。

二是急于求成,只作表层文章。所谓“慢工出细活”,对土壤修复来说更是如此,有些场地的修复时间需长达数年。但是目前整个修复行业的节奏偏快。政府为了及早开发利用污染场地,往往只给短短数月的修复时间,导致很多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一些企业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已渗入地下,污染深度甚至达到地下几米、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但很多工程,仅对地下一两米的浅表土壤进行修复,而对深层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未采取任何措施。这种修复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此外,在一些地方,土壤修复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提高效益,把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来运到另一个地方进行填埋,一换了之。这种做法将造成填埋地新的污染。

三是病急乱施医。由于土壤污染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我国的土壤修复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工程技术。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缺乏经济有效的土壤修复产业化成熟经验,土壤修复面临修复人才和技术短缺的问题。即便投入大量资金,也会因为技术不对症而导致污染场地修复达不到预期效果。

土壤修复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亟须引起重视。然而,目前这一行业的监管部门尚不明确。如果任由现状发展下去,必将严重制约土壤修复市场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土壤修复工程事关人体健康,直接关系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必须当作良心工程来做。

要坚持稳步推进,力戒急躁冒进。迄今为止,除环保法提及了土壤修复外,我国尚未制订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土壤污染防治及污染场地修复。受制于人才、技术储备不足和法律法规、监管机制的缺位,污染土壤修复“蛋糕”虽大,但不能盲目乐观。在现实条件下,土壤修复不宜地毯式大面积铺开,短时间内做大土壤修复产业也不现实,应有选择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复工作。应以大中城市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等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对污染土壤要建立数字化档案,统一管理,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地采用不同的利用和修复方式,对不同的利用方式的土壤坚持不同的修复标准。单就城市污染场地修复来说,也应分轻重缓急有序安排。优先修复对公众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形成现实影响、具备较大商业价值、有明确责任主体的工业污染场地。在修复试点中,培育人才、扩大市场,探索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为全面推开奠定基础。

要努力形成合力,力避孤军奋战。一般来说,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方法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3种。无论采取哪种技术方法,土壤修复涉及房产、修复、检测、挖掘等公司,土壤学、农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环保、国土、住建等众多政府部门,其工程性质的复杂性决定了修复工程不能仅靠一家独立公司、一个领域的专家和一个政府部门完成实施和监管任务。环保部门作为国家规定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牵头部门,应力避孤军奋战、唱独角戏。要着力构建多部门参与、分工协作、职责明确的污染土壤修复监督与管理体系,从而保障污染土壤修复产业的健康发展。

要加强过程监管,力戒放任市场。要构建富有成效的土壤修复监管机制,加大相关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强土壤修复项目从监测、场地调查等全流程监管。要创新工程监理与环境监理并行的双监理机制,注重环境风险管控,阻止污染物再次迁移转换。经过修复的泥土,应待第三方检测通过后,再进行回填,严防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要引导企业加强自律,自觉做良心工程。要构建并严格执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出台并落实有关责任追究办法。构建土壤修复企业环境信用体系,放宽市场准入,严格市场退出,实行多部门联动激励惩戒,将社会责任感不强、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营管理水平低、综合信用差的从业单位名单向社会公开。

要组织事后评估,严防事毕祸在。要本着“一次修复永久负责”的精神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要把组织第三方专家团队对污染土壤修复结果进行检测认定,作为整个修复工程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专家团队检测认定修复是否符合标准。同时,应明确专家对自己作出的结论负责,甚至对自己的签字负民事和刑事责任,以避免专家验收环节“放水”,确保污染土壤修复不煮“夹生饭”、不走过场。

在笔者看来,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污染修复更具有重投资、重技术的行业属性和隐蔽性、复杂性、长期性、累积性、不均匀性和难可逆性等特点,修复的生态环境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要使这一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强规范和引导,把土壤修复作为一种良心工程来做。

热点图文

核电:恶魔还是希望?
核电:恶魔还是希望?
提升科学认知 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
提升科学认知 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
将公共卫生安全放在首位
将公共卫生安全放在首位
税收优惠,给第三方治理企业带来哪些利好?
税收优惠,给第三方治理企业带来哪些利好?
生态安全 保护加码
生态安全 保护加码
京津冀治霾可引入环境污染责任险
京津冀治霾可引入环境污染责任险
督查组被扣,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督查组被扣,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丽水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丽水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