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人类迫使动物习性改变甚至物种进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迎来深度洗牌 用好环境信用 助力绿色转移 地方落实“土十条”贵在因地制宜 京津冀统一标准可以减少多少VOCs? “垃圾清理挑战”传播了啥? 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为何屡被外企看好? 专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可逐步共享区域财税 “优等生”也有要补的课 京津冀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治理如何破局? 加油站没有环保审批手续怎么办? 专家为郑州装备制造业喷涂建言献策 以低碳技术推动运输结构调整 北林大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禁食野生动物不存在“黑白名单” 住宅区植被指数越高,居民寿命更长? 空气质量考核指标为何由二氧化硫变成VOCs? 美国睦邻条款的演进和完善 趵突泉养海豹,合法还要合理 保护长江责任沉甸甸 土壤污染要注重末端治理及源头防控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谈2021年工业通信业发力点 制度建设与技术创新多措并举助力排污许可制度全面推行 发布大气污染物名录强化源头风险管控 《长江保护法》促进和保障流域协同治理 焕发环评制度新活力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落实地方主体责任 建立全链条全方位全环节的生态环保责任体系 目标与需求呼应 立法与监督并举 “委托第三方运营”不改变责任主体 专访吕忠梅:完善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体制推动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公开 “黑洞”照片让我们看见了什么 海洋微塑料的存在现状究竟怎样? 探寻可接受能操作的垃圾治理之道 潘碧灵:着力深化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强化固废管理 推进综合利用 把握环境保护与生活便利的平衡点 因地制宜治理农村污水 蓝天拼图拼的不只是颜值,更是健康 绿道,让城市可居可游 长江保护法实施在即!官方回应7大关注 洪水过后, 哪些细节不容放过? 推进碳排放交易和碳市场建设 抓住治污攻坚与高质量发展互促互利契合点 焦念志:让蓝碳助力“不减产的减排” 用环评本义破解环评审批困境 谁是绿色消费主力军?什么因素阻碍了绿色消费? 布局九项重大工程 细化三个时间节点 你用过回收的红包吗?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 对接十个县推进治污攻坚 实现黄河治理良法善治

您的位置:首页 >环保科技 >

人类迫使动物习性改变甚至物种进化?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更新时间:2020-02-21

当你感觉现在的鱼没有以前好吃了,不必惊讶。

这是因为当人类对鱼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时,鱼类也会变得口味较差,努力寻找让自己有更多的求生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一波野生动物保护讨论的热潮。众所周知,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会不会迫使一些野生动物改变了原有的习性,甚至在物种进化过程中产生影响?记者为此采访了珍稀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赵连石。

赵连石: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会员、珍稀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北海红树林关爱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常年活跃在野生动物保护及生态考察、保护第一线,关注生物多样性。

01 迫于人类压力,动物在逐渐改变行为和习性

中国环境报:据您所知,人类活动会影响到野生动物改变习性吗?请举例说明。

赵连石:乌苏里江洄游的鱼,在主航道中心线(中俄分界线)中国一侧,基本上绝迹了(多靠近俄罗斯沿岸)。黑龙江亦是,每年洄游产卵的鱼,大多至两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的阿穆尔河口)汇合处,就拼命往回逃。

为什么会这样呢?据了解,两江汇合口大马哈鱼回逃的现象,原因主要是中国渔民过度捕捞。乌苏里江尚有洄游产卵的鱼群,但多在俄罗斯沿岸洄游。

世界上最好的鱼籽酱产于阿穆尔河(哈巴罗夫斯克~尼古拉耶夫斯克,俄罗斯境内)。俄罗斯多年来对有限的渔业资源严格管控,除在洄游季节审查核发捕捞许可证外,还要沿河武装巡查捕捞量(限定捕捞量不得超过40%,因自然界临界点为45%,超过临界点则不可逆转),对违法捕捞的打击相当严厉。

而中国没有像其它国家那样,对渔网网目有严格的限制,虽然颁布过渔网网目的限制法案,但具体网目的大小由各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制定。这有点形同虚设。

海洋是超级稳定的生境,亿万年来,海洋生物几无变化,但由于近年我国沿海过度捕捞,一些鱼种开始出现快速进化行为,许多鱼种拼命缩小体型(都想成为“漏网之鱼”)和变得口味较差。

我曾向一些渔民了解过情况,他们声称:海“穷”了,现在人们吃的鱼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鱼了。现在从市场买到的大鱼,多为人工养殖,出海只能打到一些小鱼,多是3~5寸的小鱼。或许这是人类带给鱼儿的进化压力,以后鱼类逐渐进化出毒素亦未可知。

由此可知,迫于人类的压力,一些动物也在逐渐改变行为和习性。

02 不进化则会被淘汰

中国环境报:人类的干扰活动,对动物的进化来说会产生什么影响?

赵连石:物种的进化动力是环境变量,变量越大,进化的动力越强,不能追随环境变化的物种会自然灭绝(消亡)。

普氏原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两度定为极危种。十几年前,在青海考察普氏原羚时,我们得知其栖息地出现大面积的狼毒花。这是草场退化的先锋植物,会迅速占领草场,牲畜误食后则中毒。

而普氏原羚属行将消亡的物种,一个物种在即将绝灭前,会表现出特殊本能——与自然顽强抗争的求生技能。在其它食草动物退出时,普氏原羚只吃马蔺草和狼毒花,这种超级解毒能力是它们应对生存苛境的独家绝技。

这是适者生存的证明。

其实,动物均有对抗生存压力的本能。每个物种都有生存智慧,除追随环境变化的步伐,亦进化出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习性改变,跟不上环境变化的物种则自行淘汰。

熊猫能够生存下来,应该说是自然界的奇迹。观古熊猫化石(现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其体形与北美的阿拉斯加熊相类,体态硕大,威猛强壮。冰川期后,熊猫躲入秦岭东部的神农架(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由肉食进化为杂食,进而为食草类动物,现改为食箭竹。

经过长期演化,熊猫生出特殊胃酶,能够把箭竹内微量蛋白萃取出来,体形亦随之缩小。一个物种在发达、发展时,需经过体形扩大,群体扩大,范围扩大;消亡时,其体形缩小,群体缩小,范围缩小。

此外,熊猫原为食肉动物,其臼齿有切削功能,亦可兼具研磨功能。遍观食草类动物,臼齿只有研磨而无切削功能,所以没有谁与熊猫争食箭竹,自然界古哺乳动物中唯熊猫独存。

03 原始生态链会自我修复

中国环境报:如果人类减少打扰,自然界会进行自我修复吗?

赵连石:我国红树林带北起北纬32度,南至越南接壤。红树林带以北的渔业资源绝灭了92%,注意并不是减少,而是绝灭,许多鱼种基本绝迹。北纬32度以南,由于过度捕捞,渔业资源也锐减了75%。

红树林不仅是地球之肾、地球之肺,更重要的是海洋生物的产卵区和避难所(相当于育儿所)。

数年前,我曾在北部湾海域的红树林带进行考察,发现大面积红树林死亡。究其原因,是被一种叫团水虱的病虫害所致。其实,团水虱并不以红树林为食,但它在红树林树干上营巢,导致许多红树林被蛀死。再追根究底,竟是红树林下的过度海鸭养殖规模令红树林难承其负。

以前,滨海居民也在红树林下养殖海鸭,但规模都不大,基本上能够达到稳定平衡。现如今,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一个养殖场竟有数万只至数十万只海鸭(一个区域可达数百万只海鸭)。每当退潮时,大批海鸭涌入红树林,大肆捕食红树林下的螃蟹、滩涂鱼、沙虫、螺、贝、蠔、蛤以及腔肠等软体动物。

据观察得知,一只海鸭在一小时内可捕食50多只螃蟹。众所周知,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重要的卵床,从浮游生物、甲壳纲、海洋哺乳动物至顶级掠食者的鲨鱼,无不出入红树林。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完整的食物链。

但由于海鸭大肆择食捕猎,导致生态链失衡,各种虫害(卵)失去天敌,爆发成灾,红树林大面积死亡。

后来,我们不但向当地政府做了汇报,并通过电视等媒体做科普宣传,推动政府清退所有红树林下的海鸭养殖场,组织志愿者帮助清运海鸭养殖场的垃圾,北海市政府将19片儿红树林纳入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区。红树林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对自然界并不全面了解,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种,较人类更早地来到这个世界,它们的进化能力或许远远超出人类,并经过长期演化构成稳定平衡的生物圈,即使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也会自我修复恢复平衡。但假如这一平衡被人类严重破坏,这种自我修复能力也就没那么有效了。

其实,所有生物种类都是高度依附于自然,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如今,人类已被技术裹挟,冷了要烧暖气,热了要开空调。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人类应对自然的能力也将会更加脆弱,原本对动物不构成危害的病菌,一旦沾染上人类,瞬间便爆发成灾难。

这次武汉疫情爆发,给人类、家庭、社会、国家带来巨大影响。每个人都应警醒和思考:我们曾经有过“茹毛饮血”的时代,也曾与野生动物相伴而生。如今,穴居、茅草屋早已离我们远去,除了能够解决温饱,部分人已经富有,可我们饲养、猎杀、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就像是地球的“最后一代”。

保持生物多样性,可使地球物种长续久存。若世界万物之尽死,而人类安可独存乎?!

热点图文

各地应为VOCs监测提供组织和资源保障
各地应为VOCs监测提供组织和资源保障
二氧化碳浓度史上最高,会带来什么
二氧化碳浓度史上最高,会带来什么
北京开展流域检查发现涉水问题25起
北京开展流域检查发现涉水问题25起
如何提升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的实战能力?
如何提升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的实战能力?
昆明海关查获走私濒危动物制品海马干,案值超亿元
昆明海关查获走私濒危动物制品海马干,案值超亿元
山东济宁5个月环境违法行政处罚2717万元,涉562案件
山东济宁5个月环境违法行政处罚2717万元,涉562案件
随州开展零点行动,夜查重点污染企业
随州开展零点行动,夜查重点污染企业
内江果渣成河 百吨烂果皮臭气熏天“倒胃口”
内江果渣成河 百吨烂果皮臭气熏天“倒胃口”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