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保定市一亩泉村发展低碳农业 走健康富裕之路 小汤山医院废水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吗? 降低碳排放:水泥行业在行动 甘肃工业“精打细算” 循环经济引领新模式 吉林多措并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敦煌将培育八条产业链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上海危废焚烧规模年底达35万吨/年 北京出台配套办法加强车油监管 一季度长沙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 盐城明确今年生态环保工作重点 乌海市工业技术改造为循环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生活垃圾热耦合消解炉好在哪? 广东省三招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山东省莱州市:“循环经”里念出“生态账” 邢台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方案 新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 平顶山:新型墙材助推循环经济发展 陕西勉县加快产业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延伸产业链条 上海有害垃圾无人值守中转站投用 旬邑县煤炭资源趟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之路 邹城精准施策推进大气治理 发展循环经济将进入部署阶段 山西焦化废水零排放论坛引来各路取经者 滨海新区发展“双城”交通 打造2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河北构建“最严”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体系 三亚将建立“无废城市”试点工作考核机制 安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渐成气候 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方案建议 广西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无废城市”建设的绿色探索 安阳召开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会 山东省青岛市董家口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区 济宁危废监管搬上“云端” 筑牢绿色屏障 四川广安:朝阳乡现代科技引领低碳农业 余杭好山好水擦亮全域美丽底色 中国最大国有农场群2800万亩耕地实现秸秆还田 安徽宣城确保汛期环境安全 桐庐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着力发展低碳环保工业 新版“禁塑令”来了 外卖变装到底难不难? 电力钢铁等确定减排目标 十二五节能难度加大 山东“靶向”治理臭氧污染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走出“合肥模式”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防控臭氧污染 秦光蔚、党永富代表:对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 模具热处理工业企业是节能减排主力军 纺织企业谋求建立产业“生态链” 突出“三个治污” 整治“散乱污” 滨海新区探索绿色经济 把生产废料“吃干榨净” 河北秋冬季空气质量达到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 江津区“低碳农业”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门路

您的位置:首页 >产业观察 >

保定市一亩泉村发展低碳农业 走健康富裕之路

来源:更新时间:2014-03-03

鲜嫩可口的草莓侯虓王靖摄

瞧!全自动卷帘机,卷起一座占地560平方米的温室“草帘被”只需7分钟。

提起一亩泉,可谓家喻户晓。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保定的水甜,都是因为有一亩泉”,这是童年对一亩泉最初的记忆。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保定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一亩泉村没有工业,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该村大力发展林果业。由于水质优良、土壤肥沃,所产果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单一林果业已不适应社会需要,这里的经济徘徊不前。多年来如何摆脱贫困,走上健康富裕之路,成了一亩泉人的心病……

抢修大棚侯虓王靖摄

老人一句话激起千层浪

2012年3月15日,村主任杨志强一上任,便带着一批懂技术、谋发展的干部和村民,拜访农业专家,前往北京大兴、通州,山东寿光,衡水饶阳等地实地考察取经。

“取经”路上,他们偶遇一位年近古稀的保定市民,当老人得知他们是一亩泉的村民时,不禁感叹,“一亩泉,多么大的名气,多么好的地方,可惜呀,这几年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一句话激起了杨志强心中多年的渴望,作为土生土长的一亩泉人,16岁离家打拼,富裕起来的他始终惦记着“屋连脊、地连边”的父老乡亲,一心改变家乡面貌的他当即告诉老人,“我们就是为一亩泉的发展而来的,为的就是通过发展低碳农业,让一亩泉成为保定市响当当的名片。”

老人听后,很受感动,“一亩泉是全市人民的一亩泉,保定人对一亩泉有深厚的感情,你们这么做太好了,这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希望一亩泉越来越好。”

诺言的实现依靠辛勤的汗水和执着的付出。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村两委对未来做出规划:首先调整种植结构,引进特色新优水果品种;其次由单一水果种植向多元化转变;第三是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生产,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零散种植转向规范化种植,提升产品竞争力。

画卷铺开,下面就是一个字“干”。经过全体村民大会一致同意,以村集体的30亩地为示范基地,采取集体+合作社+农户联营方式,试点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

当年8月,杨志强带头,吕新站、吕春、吕贵等村民作为主要发起人,创办了该村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保定市新市区雅尔鲜果蔬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保证前期资金投入,杨志强还自掏腰包垫资16万元。

高效农业示范园里的日光温室,采用热电厂发电后产生的下脚料“粉煤灰蒸汽保温砖”砌墙,保温又低碳。 侯虓王靖摄

鲜嫩的草莓侯虓王靖摄

像盖自己的房子一样盖大棚

“一个好的日光温室保温性要强,增温要快,结构牢固,防风性还要好……”说起建造日光温室,杨志强滔滔不绝,“这是农作物的家,要想作物长得好,全靠房子遮风挡雨,要像盖自己的房子一样盖好大棚。”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为了“低碳环保”的建造理念,他和社员们打破传统模式,巧解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一亩泉人的传奇。

合作社负责人吕新站是个爱琢磨新点子的人,“寿光的办法不错,可是盖一个大棚,墙身全部用土堆成,仅墙体厚度就达7米,占了总面积的60%,农作物生长面积还不到40%,土地利用率太低。”

“没想到刚投入施工就碰到这样的难题。”吕新站回忆,当时我们白天施工,夜里开会,会上村民吕贵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新站,如果把盖楼房用的新型建材‘粉煤灰蒸汽保温砖’拿来建造温室,保温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他所说的‘粉煤灰蒸汽保温砖’是用热电厂发电后产生的下脚料制成的,也是建筑物外墙保暖普遍使用的保温材料,不仅环保低碳,而且砌成的墙体厚度仅0.6米,是寿光温室墙体厚度的十分之一,仅此一项,就节约土地7亩,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回忆当时,吕新站一脸兴奋,“砌墙时,为了增加室内温度,我们采取中空建筑方式,同时每隔3米预留一个通气窗,这样既能在寒冬腊月保温,又能在三伏天通风,农作物在里面‘住得多舒服’呀。”

由于整个示范基地预算投资150万元,全部由社员集资产生,建设高标准温室11个,冷棚5个。为了节约资金,在杨志强的带领下,酷暑严寒里,社员们每天既当大工又当小工,和泥垒砖更是不在话下。为了找到价廉物美的全自动卷帘机,他们早上7点出发,横跨4个县市区,一瓶矿泉水,一袋饼干,一直干到夜里9点……经过3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11个高标准的温室大棚顺利完工。

日光温室里种的无公害绿色果蔬,摘下来就能吃。 侯虓王靖摄

有了沼气发酵罐,日光温室不用燃煤就能满足果蔬生产需要。 侯虓王靖摄

联姻“绿色能源”

果子摘下来就能吃

在极端天气如何为棚内作物增温补光,也是发展低碳农业不得不破解的一项技术难题。传统方式,冬暖棚基本上都是采用燃烧煤炭增温,这样做虽然达到了增温效果,可是同样增加了棚内一氧化碳浓度,通风不好极容易造成人员、农作物中毒。

通过向农业专家请教,杨志强和他的搭档在每个棚室内设计了容积为6立方的沼气池,并配备沼气灯。沼气池通过动物粪便、秸秆发酵,生产出沼气、沼液、沼渣。沼气灯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作物所必需的养分,沼渣、沼液又是生产绿色果蔬最好的“营养品”,实现了生态环保循环利用。由于棚内果蔬全部依靠有机肥料生长,彻底做到了绿色无公害,果子摘下来就能吃。

“这可是我们一亩泉人的独创,半自动通风换气窗既能在寒冬腊月给农作物保温,又能在三伏天通风换气。” 侯虓王靖摄

发展低碳农业我们在路上

“旅游何必进深山,十里郊外桃花源;千亩果蔬迎风笑,采摘请到一亩泉。”75岁的合作社会计吕春用这首诗道出了一亩泉人的“低碳农业梦”。

“发展低碳农业,我们一直在路上,不断探索着。”谈到未来,杨志强指着村东大片良田说,计划整合500亩耕地,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集中发展有机果蔬种植,由点带片,以片带面,逐步推进,整体发展,争取5年后,让每一个保定市民吃上一亩泉生产的新鲜、放心的有机蔬菜水果,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把一亩泉建成‘美丽乡村’。”

热点图文

江苏一季度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发布
江苏一季度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发布
邀请“大咖”“云”对话 为攻克臭氧污染“支招”
邀请“大咖”“云”对话 为攻克臭氧污染“支招”
核电:恶魔还是希望?
核电:恶魔还是希望?
提升科学认知 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
提升科学认知 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
将公共卫生安全放在首位
将公共卫生安全放在首位
税收优惠,给第三方治理企业带来哪些利好?
税收优惠,给第三方治理企业带来哪些利好?
生态安全 保护加码
生态安全 保护加码
京津冀治霾可引入环境污染责任险
京津冀治霾可引入环境污染责任险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