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利好与市场需求的释放下,国外品牌进驻中国市场,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压力加大,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
近期,美国特斯拉入驻中国、落户建厂引起了国内新能源市场的一定震动。
有人说,特斯拉的入驻意味着国内新能源车企将迎来国外强品牌的冲击;也有人说,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国外品牌将会给中国市场带来“鲶鱼效应”,将会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度整合,推进行业整体走强。
万事皆有两面性,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毋庸置疑。近年来,补贴政策、双积分政策等诸多利好在培育市场、发展产业、稳定政策环境等方面形成了一种综合优势,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估算,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0万辆以上,保有量近180万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的50%,已成为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而随着补贴的退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展现出更为开放的姿态。如今距离2020年补贴彻底取消还有两年,正是汽车企业通过市场预热和品牌打造的佳时期。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更多的资本、国外品牌加紧了入驻的脚步,也加大了推广的力度。
诚如当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系列产品百花齐放的局面,特斯拉Model 3现车、捷豹的I-PACE、大众与江淮合资的SOL 思皓品牌争艳市场,各路外资与国外品牌纷纷亮相。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份额和潜力,行业大佬谁不想分一杯羹呢?
如今在中国建厂、加快布局,不但可以进一步降低特斯拉的运输、劳动力和零部件成本,还可以填补产能不足的空缺。一边是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一边是产量的提升,国外品牌带来的冲击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以特斯拉为例,2017年,特斯拉在中国的销售额高达20多亿美元。根据规划,接下来,特斯拉位于上海临港区的整车项目年产能将达到50万辆。可以看出的是,随着国外企业与品牌的进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车企在技术和品牌培育上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从电池的能量、密度,到电控系统、BMS系统,中国新能源车企面临的将是整一产业链的提升。当然,技术的提升还不够,当下中国品牌的溢价能力仍远不及国外车企。而对于品牌的打造无疑是中国新能源车企走强的必攻板块。
目前,“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是我国新能源车技术的弊病。国外品牌的入驻对本土企业的转型进步是有激励作用的。在核心技术、品牌发展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对标国外强品牌,对于国内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将大有裨益。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产品牌纯电动汽车在续航里程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超过4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越来越多。如腾势500、吉利帝豪EV450,比亚迪的秦EV、荣威ERX5等在实际作用技术上都呈上了亮眼的成绩。
在未来发展中,国产品牌纯电动汽车想要抢占市场份额,需要在续航里程的距离、充电桩的兼容性以及终端售价和销售渠道继续打造和发挥先发优势,并经过不断的市场淘漉和打磨,转先发优势为竞争优势、品牌优势。同时,要乘势汽车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速融合之机,将智能化、自动化转化为更的服务体验,实现在技术、服务、品牌等多方面的追赶。
新能源产业正向更大、更强的方向迈步,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将发生更深刻的变化,中国车企能否在新一轮整合浪潮中走在潮头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