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丁仲礼院士:实现碳中和需要“三端发力” 加快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助力生态文明 推进健康中国 煤改气是加重了污染还是改善了质量? 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是个系统工程 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浅析 “破旧”上见魄力,“立新”上见眼光 处理环境信访要避免三种现象 水环境考核目标制订之我见 “无废城市”需在资源循环利用上下功夫 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如何审? 强化合作机制 共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与树为伴 以树为师 西安煤控如何持续发力? 城市设计重塑公共空间 调动起经营者治污积极性 弥补差距落实差别化管控措施 正面清单管理要确保正面效果 规范制服着装树立队伍良好形象 饮用水水源地非法垂钓咋治理? 解决农村污水问题应谋划长远 云南重点开展十个领域执法监管 面对预警提醒更须奋起直追 这个夏天地球被出示黄牌 矿山变景区的启示 重视乡村环保意识的软件更新 补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短板 黄山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向纵深推进 多彩盛会开启绿色生活 台风天,企业不应强制小哥送外卖 让城市夜色多些宁静 普查数据应用要做好三个服务 促进乡村振兴与低碳发展有效融合 形成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才是治水根本目标 应统一布设城乡废品收购点 综合施策抓好环境信访案件查办 唱好“三部曲”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动力电池回收难题亟待破解 立法监管电子烟势在必行 服务复产复工要精细精准精心 甲鱼养殖废水外排需引起关注 “风光”产业助力能源低碳发展 确保禁捕见成效需要做好大文章 要看到GDP增速6.3%背后的“含金量” 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应保持常态化 农村污染源治理需多方发力 铅蓄电池生产者责任如何落实? 博物馆应避免同质化低质化 黑龙江全面推行环境执法全过程记录 “标准地”管理应引入绿色标准体系

您的位置:首页 >天下关注 >

丁仲礼院士:实现碳中和需要“三端发力”

来源:科技日报更新时间:2021-05-31

“就我国而言,人均累计碳排放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也小于全球平均。我们追求2060年达到碳中和,其难度远大于发达国家。”5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坦言。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被人为作用和自然过程所吸收,即净零排放。丁仲礼表示,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为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

这些排放量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于大气中。“碳中和就是要想办法把原本将会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下来或吸收掉。”丁仲礼说。

当前,世界各国碳排放处于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就已经实现达峰,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下降阶段;我国还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碳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印度等新兴国家碳排放量还在上升;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国,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碳排放尚未“启动”。

欧盟部分成员国率先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也于2020年9月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雄心勃勃但又极其艰难的战略目标。从主要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关系看,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同人均累计碳排放密切相关,就我国而言,人均累计碳排放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也小于全球平均。我们追求2060年达到碳中和,其难度远大于发达国家。”丁仲礼指出。

在丁仲礼看来,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三端发力”的体系。第一端是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第三端是人为固碳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

“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丁仲礼说。

基于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中科院碳专项的已有成果,丁仲礼表示,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实现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将会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

“‘技术为王’将在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即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丁仲礼强调。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轮“大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所需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政府的财政资金应主要投入在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上,力争使我国技术和产业的迭代进步快于他国。”丁仲礼说。

在“大转型”中,行业的协调共进也极其重要。“减碳、固碳”“电力替代”“氢能替代”均需要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果某一行业不同企业间不能协调共进,势必会使“不作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此,“分行业设计‘碳中和’路线图及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需尽早提上日程。”丁仲礼表示。

此外,丁仲礼还建议,对未来排放权的分配、碳排放的报告核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科技支撑方面,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科学问题比如二氧化碳对增温的敏感性等需要深入研究。

热点图文

高空巡查摸排环境问题线索
高空巡查摸排环境问题线索
严打之下,野味及其制品在网络平台仍有售
严打之下,野味及其制品在网络平台仍有售
济宁开展排污许可制专项执法检查
济宁开展排污许可制专项执法检查
大连某建筑楼盘工地扬尘整改不到位
大连某建筑楼盘工地扬尘整改不到位
夜间扰民投诉多?上海市松江区夜查保宁静
夜间扰民投诉多?上海市松江区夜查保宁静
送法入企 助力复工复产
送法入企 助力复工复产
河北省级立案直查山海关船舶重工
河北省级立案直查山海关船舶重工
管道机器人地下查偷排
管道机器人地下查偷排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