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污水处理沉淀污泥难以妥善处置,河北省引入现代生物技术从源头治理――
一半污泥被微生物“吃”掉
污水通过污水处理厂后,水质得到了净化,但却留下了污泥。“相比污水,污泥的毒性更大。”石家庄开发区德赛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洪泉解释说,这些污泥含有汞、镉、致病菌、寄生虫等重金属、毒性有机物以及其他有害微生物,处理不好将成为二次污染的严重隐患。
作为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80%污泥未能妥善处置,而其产生量却还以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我们利用现代生物研究探索‘污水生化处理过程污泥减量技术’,目前已取得方向性突破。”刘洪泉表示,这项技术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在不影响出水水质的情况下削减污泥量,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2年12月23日,在德赛公司一处中试基地,笔者看到污水通过一个巨大的曝气池,池水中悬浮着许多絮状体。“这些叫做活性污泥,里面有很多微生物。当污水进入曝气池时,其中的部分污染物就会被这些微生物‘吃’掉。”
“别小看这些微生物,它们可以‘吃’掉一半污泥。”刘洪泉介绍说,2012年这项技术已在石家庄、内蒙古等地的一些工业企业和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试运行,“效果很好,污泥减量率至少50%以上。”
高效除污菌群含有近百种微生物
在德赛公司研发中心,一个个小瓶子引起笔者注意。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说:“它们就是能消除污泥的复合微生物菌群,是经过5年多时间筛选出的近百种微生物组合。”“我们所选用的菌株全部是微生物益生菌。这些微生物通过共代谢作用,实现高效降解污染物。”刘洪泉告诉笔者,共代谢作用的原理更容易理解,人的团队合作可以高效完成任务,这在微生物发挥作用方面同样适用。他说,污水常因成分与结构复杂等特点,导致其可降解性较差。有时单一菌株往往只能完成降解一到几个污染物品种,或某种难降解物质的第一步或者前几步,而且效率较低。如果系统中多种菌株共同发挥作用,便可以迅速降解污染物。“同时还要保证这些微生物不含任何有害菌和致病菌,生产过程不产生有害物质,不会造成水体污染,也不会影响污水处理后的水质。”对于这一点,刘洪泉说,省疾控中心对复合微生物菌剂检测结果表明,其不含有害物质和致病菌。
不增加专门设备成本降低1/2以上
“与其他污泥处理方式相比,该技术操作更加简单,不用增加专门设备。”刘洪泉认为,这是该技术和产品能够实现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刘洪泉表示,公司菌剂年产量已达到500吨,目前产品销往省内外多家医药、化工等企业。
制约污泥处理的瓶颈,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技术难以大规模推广。目前,世界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污泥减量技术有代谢解偶联法、裂解细胞法、臭氧氧化法等。其中,代谢解偶联法工艺简单但有环境安全性问题;裂解细胞法即通过机械方式(如球磨机、超声波、溶胞离心等)使污泥中存有有机物的细菌细胞得到裂解,但由于所耗能量与增加的产气能量大体相当,所以该方法并不经济;臭氧氧化法采用臭氧氧化使剩余污泥接近“零排放”,但经济成本太高缺乏可操作性。
“认识到这些方法的弱点,我们着力在节约、环保上下功夫。”刘洪泉说,德赛生产的菌剂只要在曝气池中直接投加即可,而且只需一个月添加一次,菌剂投加量少、投加频率低,而且不用改变污水处理原有工艺。“费用仅为现行污泥处理方式平均费用的1/3-1/2。”
为了说明经济效益可观,刘洪泉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石家庄市为例,全市2010年全年剩余污泥发生量为33.6万吨(含水率80%),实现预期减排后剩余污泥量仅为16.8万吨,以现行湿污泥处置费200元/吨计算,全市每年节省处理污泥的费用达3360万元。如果把减排污泥节省的污泥脱水、污泥运输等费用加以考虑,采用该项技术仅石家庄市每年可节省近亿元。
“与此同时,由于复合微生物菌群具有较强适应性,既可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也可用于多种工业废水处理。”刘洪泉认为,这项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控制污泥对环境的污染,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