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行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公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主要目标包括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两部分,并且指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为使绿色建筑行动落地,《方案》还给出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要将绿色建筑行动的目标任务科学分解到省级政府,纳入省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
事实上,相关的绿色建筑概念和各类方案已并不新鲜,绿色建筑,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建筑节能的集大成者。但是在采访中,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国内,建筑节能仍缺乏长期的积极性,同时节能各环节脱节,技术使用缺乏整体思路,亟待由“节能改造”转为真正的“节能服务”。
缺乏长期积极性
在专家眼中没有绝对的节能建筑,5年前的节能建筑到了现在可能就称不上节能了。从我国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发展来看,经历了节能30%、节能50%、节能65%三个阶段。虽然北京提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节能75%的目标,但从全国来看,还有大量城市没有明确提出65%的目标。
“我国的建筑节能首先强调的是设计节能,但在施工阶段却做得不够好,监督也不够,导致建好的建筑与设计偏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北京市节能环保产品技术服务中心总工程师史勇如是说。
另一个让史勇觉得紧迫的是建筑的外保温材料。大概10年前,史勇就在建筑工地上发现了这个问题。据他介绍,当时,建筑工地很少有不着火的,而着火的原因就是建筑的外保温材料不过关。
“在我国,建筑节能是政府在强推,缺少相关政策的引导,带来一些问题,有时是既达不到节能效果,还带来很多后患。建筑的外保温材料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项。”史勇说,在国外早就不允许将易燃的材料用作建筑的外保温,但在我国,好的外保温材料不能形成有效的供应,导致目前还有易燃的外保温材料在建筑中使用。
在史勇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在推进建筑节能的过程中,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有着不同的政策待遇,导致大量开发商对建筑节能缺少积极性。“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费用大部分是由政府出,而新建建筑节能补贴却仍未完全落地。这样一来,开发商觉得要增加成本,还需要面对市场风险,几乎没有积极性。”
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曾捷看来,目前虽已经有一些地方出台了相应的节能建筑补贴措施,但如果能在税收政策上进行引导,则会让开发商更有积极性。除此之外,还需要让普通居民感觉到节能带来的好处。
在日前召开的2012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建筑节能服务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魏庆芃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由于建筑节能的复杂性,必须坚持才能使节能获得更大的效益。“建筑节能服务这件事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很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信任。”
魏庆芃表示,建筑节能和工业节能不一样,相对于工业节能,建筑节能需要更长的周期去实现。“工业是中期性的,从工业原料到产品,这个生产过程远远不如建筑建设时间长。建筑节能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比如要做一个楼的改造,可能从前期谈这个项目到改完到出数据、到出节能量,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建筑节能是一个技术复杂、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
建筑节能需要整体视角
专家表示,建筑是一个综合体,综合节能解决方案是解决建筑节能问题最重要的技术措施。北京唯绿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志峰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建筑节能不到位,根本原因在于各环节技术缺乏整体考量。“一个完整的建筑物,其实包括保温和遮阳措施、建筑外墙门窗、建筑结构体系、空调通风、给水排水、强电弱电、智能管理。保温和遮阳类似于人的穿衣戴帽,外墙和门窗是人的皮肤和肌肉,空调和通风其实是楼里面的呼吸系统,给水和排水是建筑里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类似于人的血液循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整栋大楼的节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任何一个大建筑环境中细枝末节的环节,都是建筑有机整体当中的重要部分。”
如何在节能过程中制定综合节能解决方案?薛志峰给出了几方面建议。首先,改造项目应该尽量避免流程脱节,尤其要避免在流程过程中的信息遗失。其次,改造方案和图纸要结合实际情况继续深化。“每一个节能服务公司特别是建筑节能服务公司,需具备较高的现场技术深化和二次设计能力,这是整个业务流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有现场的应急处理和现场出图的能力。”再次,改造工期要合理。最后,必须有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
“改造”和“管理”二字相差千里
在采访中,有专家对记者指出,目前国内很多节能企业都是在做合同能源改造,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合同能源管理。“‘改造’和‘管理’,看似二字之差,实则相差千里。”深圳市嘉力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建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魏庆芃表示,目前国内建筑节能各个环节技术很多,但是成套的技术较少。“建筑是一个多技术环节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而往往节能服务公司在进行技术改造的时候只是单抓单项技术,单项技术短时间内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节能效果,但是从整体和长远看,对节能行业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很多情况是,一个楼里东装一点东西、西装一点东西,而另外的节能服务公司去的时候,前面已经来了很多的节能公司,上了很多节能设备。而新来的公司却往往不知该如何下手,甚至新装的设备会抵消掉之前设备带来的节能量。”
业内人士指出,改造主要针对建筑设计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项技术进行改造,进而实现节能。而管理则不仅要介入前期建筑的建造设计,更要参与后期建筑的运营和管理。实现从改造到管理的转变,可以使得节能服务公司获得更多的收益。“建筑节能应该表现为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一站式服务带来的整体的节能,一般来说建筑节能量35%来源于设计,29%跟施工有关,21%跟运行管理有关,要整体实现节能量,必须从整体入手。”李海建表示。
新建建筑合同能源管理如何收益呢?李海建总结了两方面:前期先是工程收益,后期是能源管理收益。“这样就可避免既有建筑合同能源管理财务上讲的投资回收期三年以内的项目为负现金流,进而弥补中小企业在财务上的障碍。这里面很多环节,是向开发商收钱,可不是向业主收钱。向开发商收节能服务费用,还可以向开发商收工程费,未来还有能源托管费。”
专家指出,要想实现从改造到管理的转变,节能服务公司要加大对新建建筑的关注。“这样,在减轻发展商的压力基础上,还可以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一重金融保障。节能服务公司先确认工程收入,后确认能源管理收入。另外,融资风险也小了。资金量也比以前大了,同样是3万平米的写字楼,如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一年最多只有几十万块钱的收益,对于3万平米的新建建筑中央空调系统来说,就能够有1千万左右的销售收入,这以后一个销售收入,在银行融资时候也能获得更多支持。”李海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