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治区政府发出公告,呼市2005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在全区12个盟市中再次名列第一。其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四项指标增分比较明显。至此,呼市城考工作已连续四年在全区名列第一。
城考工作从198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考核指标分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环境管理4大类18项指标,它是量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管理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一定时期内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面的进展情况,从而实现城市环境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
去年,市环保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城考指标要求,逐一安排落实各项工作。一是污染防治能力明显提高。拆除燃煤锅炉211台,完成了91家单位155台采暖锅炉的限期治理任务;15家工业废水限期治理企业完成了治理任务。同时按照《呼和浩特市清洁能源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煤气用户达到16万户,152台锅炉使用天然气,采暖面积达到200多万平方米。新建5条工况法检测线,机动车排气合格率达到85%。二是环境监管水平得到提升。2005年共出动人员3730人次,对1398家厂矿企业、建筑工地、商业网点进行了拉网式摸底调查。完成日常检查4300人次,强化了对各类污染源的现场监督。收到信件1472件,接待来访76人次,结案率为100%,群众满意率为95%。同时制订了《呼和浩特市环保系统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和监察小组。对居民集中区的化工企业、饮用水源地上游危险废物排放企业、黄河呼市段重点污染源、放射源使用单位,开展了全面排查,掌握了企业的排污状况和环境污染应急情况。三是基础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对新增的放射源进行了申报登记,并进行了安全收储。全年监测企业80家、锅炉451台,报出有效监测数据12565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标准化建设通过了自治区环保局的审核验收,同时完成了《呼和浩特市城中村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提出了解决城中村环境污染的对策,编制了《呼和浩特市供热规划》、《呼和浩特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科研工作对环保工作的指导性进一步加强。四是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新建托县五申镇和武川县纳令沟两处市级生态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达11处,面积100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达到9个,面积24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分类指导、分区管理”的轨道。在农村牧区,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开展“绿色奶牛养殖示范区”试点,加大对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和矿山开采的执法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五是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有序开展。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决定》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方案》,成立了创模领导小组,提出了到2007年将呼市建设成为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目标,召开了全市和环保系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动员大会,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创模”工作已全面铺开。
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呼市环境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供热方面,改造热力站20座,对7.2公里的主干道、50公里的支干线、70座热力站等进行了全面的检修和维修;东区集中供热工程已投入资金13507万元,建设热源和管网;新建供热能力为1039万平方米的西北区域热源厂,目前已完成了前期工作,正在招商引资。在燃气方面,完成了16公里次高压管线的收尾工作,并于2005年6月底通气;新铺设天然气管网54.3公里;改造旧管网6公里、中低压调压站2座。新建的东风路栽植树木216万株,其中大树3万株,各种地被植物50万株,种植草花近300万株,新增绿地350公顷,在建设用地143平方公里范围内,绿化覆盖率为26.05%。在污水处理方面,投入资金58000万元进行东、西河综合整治;投资40000万元扩建了辛辛板污水处理厂,新建了公主府、章盖营、如意白塔污水处理厂,市区雨水管网也得到改造。
近几年,呼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2005年为311天,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的三项主要指标均达到了呼和浩特市空气质量功能区划的标准;地下承压水水质良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连续六年保持100%;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和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发展循环经济的浪潮日益高涨。现呼市正沿着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城考”的轨迹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升首府城市的形象和水平,全力打造适宜人居、易于创业、和谐安康的现代化草原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