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明确指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战略问题。
在全国人大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要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建设部把建筑节能列为2005年的主要工作之一,汪部长强调要把“节能省地型住宅”作为当前住宅工作的核心。最近(2月23日)仇部长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对我国的能源消耗和建筑节能的严峻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
过去,“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曾一度是我们的骄傲,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资源十分富有的国家,再加上我们人口众多,有限的资源被13亿人口一除,就变得更少了。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天然气仅为1/23;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4;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森林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6.
我们国家资源有限,但利用率又极为低下,以2004年为例: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了9.5%的增长,应该说这是很高了,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下面几组有关能源消耗数据的话,就知道中国经济这种高速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是无法长期供给的。能源危机离中国的距离越来越近。
根据初步测算,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核电501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
不难看出,中国9.5%的经济增长完全是建立在各项能源消耗均上升15%的基础上的。当能源消耗的增幅大于经济增幅时,也就是说很多能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2004年,我国GDp的增长占世界的3%,但却消耗了世界40%的原煤、1/3的钢铁和1/2的水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消耗钢铁、煤炭和铜最多的国家。
我国建筑能耗更为触目惊心,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建筑能耗在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10%上升到2000年的27.8%,到目前为止已上升到3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水平的加快,我国建筑能耗必将进一步增长。目前我国城乡建筑房屋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每年竣工面积为20亿平方米,其中9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全国既有建筑为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
严峻的事实表明,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节能建筑刻不容缓。
在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方面,目前建设部设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到2010年,全国新建建筑争取三分之一以上能够达到建筑节能建筑标准,同时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耗能要实现节能50%。第二阶段,到2020年,要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这两个数据非常令人鼓舞,如果我们能达到这两个目标,达到节能65%的话,我们建筑总能耗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将相当于整个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和。
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设部和国家有关部门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部拟再修订《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和《墙体材料革新管理条例》以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等有关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做出补充要求;建立节能与绿色建筑的评估、认证、标识等制度,逐步形成和完善推广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完善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会同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将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科技攻关项目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战略性课题,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列入“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加强相关的关键技术、标准规范和政策研究,加快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工程。建立和完善促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积极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纳入标准规范。三是建立有效的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体系。充分利用行政职能,实现建设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在项目立项审查、土地规划许可、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质量安全管理等环节严格把关,将节能建筑的设计标准落实到实处。我们协会也要尽最大努力协助政府进行监督。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是加强节能建筑的培训宣传工作。
法规条例订了不少,但执行的效果很差,国家早在1996年就颁布了新建建筑要节能50%强制标准,迄今为止已进入第9个年头,但真正达到节能要求不到10%。当前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我们已经背负着几百亿平方米的高耗能建筑,而同时还在以空前的规模,继续建造高耗能建筑,形势的确非常严峻,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