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寻找中国自然影像的本土表达 南方电网今年援琼电量超3亿度 首个国家公园什么样? 小桐子生物柴油制备研究取得进展 开学延期,教学不延期 科学家合成出可替代柴油的生物燃料 腌咸菜、储藏大白菜……你家乡的小雪节气怎么过? 杭州骆家庄,有个私人开设的免费公厕 美开发出能探测到核辐射新材料 能在室温下工作 七夕消费需理性 “浪漫经济”应深挖传统文化内涵 英国专家开发太阳能热发电新技术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 我国科学家首创出新型太阳能电池 绿色进校园 环保入童心 集成吊顶行业势必要往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青春的力量有点“燃” 山东出台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推绿色建筑 2020,公益路在何方? 研制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破解风能并网瓶颈 汉字有点难 且看我们的花样记忆法 中益能蓄热技术二次利用工业废热 减少污染 扎堆公厕乱打卡 “网红”素质哪儿去了 冷聚变将引发环保和新能源技术新的革命 玻璃大王的未来制造 云南生物柴油新工艺得油率99.6% 以开放之态 引全民参与 交通运输加入节能减排行列,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马未都:背负杀戮的收藏是一种糟粕 低能耗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通过鉴定 陕西举办核安全科普讲座 芬兰研制出新型高效吸收太阳能电池板 加拿大男子为慈善穿上人鱼服变身“男人鱼” 细菌可分解木质素 给力帮助提炼生物燃料 当好环境守护者不简单 节能环保革命 氢燃料电池技术获突破 为环保公益而舞的“热心大姐” 重症新生儿人乳库成立 葛洲坝牵手中电工 电网主辅分离获进展 音乐剧探索不必局限一种风格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 吊顶企业赢取先机 让文明出游成为一种习惯 曲靖供电局紧抓汛期为大客户谋实惠 音乐节如何做到 “零废弃”? 能效对环境改善至关重要 建筑节能成为减排重要领域 “只要科学规范使用,对人体无害” 英国建成太阳能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53%受访者愿意为电商使用环保包装支付费用 人民日报科技漫笔:可乐发电和宁夏枸杞 国家电网推动电能替代 打造城市低碳生活 看!这么多大品牌在用废弃塑料原料

您的位置:首页 >传媒视点 >

寻找中国自然影像的本土表达

来源:中国环境网更新时间:2017-12-06

图为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

中国环境报记者王琳琳

11月末在云南举行的首届大理国际电影展,堪称是2017年年底“最困难”的一届电影展。没有政府层面的支持,也没有赞助商的赞助,几家民间性质的主办单位,为了能让电影展的两大主题环节之一——“自然类纪录片”存在,硬是缩衣节食,用“凑份子”的方式“凑”起了办展所需要的资金。

之所以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咬着牙”举办,电影展主要策划人、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创始人奚志农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心里太着急了”。

“国际上自然类影片拍摄作为一个行业发展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国内这个领域还没有成型,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目前还处在‘幼儿园’水平。”奚志农说。如何壮大自然纪录片拍摄的队伍与力量,提高拍摄者的水平,提升公众对自然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等话题,是奚志农迫切希望集合学界业界一起来讨论的。

所以,虽然资金“窘迫”,但是电影展应该有的规格并没有“缩减”。仅在日程设置上,为期4天的电影展就围绕“自然类纪录片”和“文艺片”两大类别,安排了15部电影展映、两场论坛、3场主题分享会、3场电影主题派对和市集。来自世界各地的80位电影人及从业嘉宾,和来自各地的电影爱好者、大理人一起,共同打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关于电影的盛会。

尤其是“自然类纪录片”领域,嘉宾阵容更是国际一线机构和大咖云集,不少还是奚志农通过“个人关系”请来的,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WCFF(Wildlife Conservation Film Festival)电影节主创团队等。后者更是第一次来到中国。

“我们亟需向国外‘取经’。”奚志农说。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之一,奚志农一向以嘉宾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场合,不过现在,为了让更多的国内外从业者能够坐在一起交流,并不擅长主持之道的他不仅做起了主持人,还常常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用自己的影响力搭建平台。

其实,讨论的话题并不新鲜,甚至有点老,比如中国自然影像存在的问题、该往何处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与野生动物等。但是在奚志农看来,这些话题“常议常新”,“这些是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存在的核心问题,需要不断地交流碰撞,不断地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才能阔步向前,不断进步。”

前来参加电影展的《自然的力量》第一季总导演李文举表示,目前国内的自然类纪录片拍摄水平,必须向国际一流的从业者和影片学习,但最终的目的是想找到中国自然影像的本土化表达。

“目前,国内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已经在路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李文举说,“如果说5年前,大家都还在拍有关大自然和动植物照片的话,那么现在,随着技术、理念的进步,视频拍摄已经成为主流,既有短片,也有长片,类型很丰富。”

不过,在李文举看来,要想让中国的自然影像行业取得更大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平台和机会给年轻人实践。“实践才能出未来。”李文举强调。

年轻导演范立欣一度觉得动物保护离自己很遥远。几年前,他加入到纪录片《地球:神奇的一天》跨国制作团队中,担任中方导演,见证了世界最顶尖、最完备、最深厚的自然纪录片创作和生产体系。影片放映后,公众热烈的评论与反馈更让他感受到,要想让中国的自然电影唤醒公众的保护意识,需要大规模、商业化制作的作品。

“商业是强大的机器,可以把所要表达的概念,真正地传播出去,而且用商业的手段讲故事,可以把自然环保的理念,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范立欣表示,中国影片要向国外学习。“《地球:神奇的一天》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每一个情节,都有非常严谨的科学依据,在电影叙述方法和手段上也贴合动物实际特性。”

李文举也强调向国外学习的重要性,“就像中国足球请外教一样”。

“只有从事的人多了,才会有前途。”李文举说,“从最早的时候,只有奚老师等少数几个人,到现在全国几十万人从事野生动物影像拍摄,这是我们产生优秀自然纪录片最根本的基础。”

相关链接

用影像传递保护声音

人们也许会困惑:靠几部影片就能助力生态保护?事实上,自然影像的力量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推动保护事业发展

“很多人知道北极熊是怎么抓海豹的、企鹅是怎么孵宝宝的,然而,恰恰不知道中国大地上,许多独一无二的物种也上演着同样精妙绝伦的场景,演绎着精彩的故事,但关于它们的片子太少了。”奚志农说。

在各种公开演讲的场合,奚志农总是习惯分享自己从事野生动物摄影与保护工作30多年以来的经历与感受。身为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拍到过许多震撼动人的场景,最著名的是滇金丝猴。他是最早开始拍摄并拍到滇金丝猴的摄影师。

在上世纪80年代时,受大规模商业采伐的影响,滇金丝猴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云南西北部最好的原始森林就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动物因此无家可归。奚志农拍到的那些滇金丝猴失去家园的照片,一经公布,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开始注意到,原来,人类的行为已经把动物逼到了如此境地。为了引起更高层的关注,奚志农还在“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的支持下,给中央写信,第一次自下而上地发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声音。

“光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口号,引不起共鸣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见过这个动物,一切都是空话。影像的力量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奚志农说。最终,奚志农拍摄的照片推动了当地政府的决策,1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保住了。

改变公众保护态度

影像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最直观的呈现莫过于清晰的数据。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曾在地铁发布过一则“拯救大象罗拉,对野生象制品说不”的公益广告,在茫茫的非洲大草原上,出现了一对大象母子的背影,刚长牙的小象兴奋地告诉妈妈自己长牙了。然而,小象的妈妈并不为此欣喜。因为它无法告诉孩子,由于人类的贪婪、象牙消费的存在,长牙意味着很可能失去生命。

这则广告让很多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为了衡量这种成功,IFAW专门做了影响力评估,用科学的分析加以说明。数据显示,看过这个广告后,曾经买过象牙以及很有可能消费象牙的人从54%降到了46%,明确表示不会消费象牙制品的人从11%涨到了26%。IFAW项目官员张佳说:“数据证明,影像是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可以非常高效地打动人群。”

2014年,IFAW又推出了文化界、娱乐界、媒体界、商界、收藏界以及政界等不同领域的关键意见领袖(KOL)发声的视频,从他们的角度跟粉丝对话,号召拒绝象牙买卖,保护野生大象。

视频播出一年后, IFAW请第三方专业数据公司做了一个数据搜集,专门调查网民对象牙的买卖和大象保护声量的变化。调查显示,视频播放之前,有76%的人讨论保护,23.7%的人讨论买卖;视频播放一年后,网上的声量有了明显的改变。谈论保护的人增加了8.1%,而谈论买卖的人从23.7%降到了15.6%。

普及野生动物知识

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来源于了解,来源于知识。上海科技馆融合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的元素,自然博物馆关注历史已经发生的故事,科技馆关注当今科技,天文馆唤起大家的思考和想象力,三馆合一的功能,为野生动物呈现了“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

但是,在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看来,“博物馆的空间是有限的,影视纪录片的空间则是无限的”。他希望,能够“掀开”博物馆的屋顶,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现野生动物保护。

王小明带领团队策划了100集的《中国珍稀物种》纪录片,致力于中国珍稀物种的保护。每一集影片中,都有一位一线科学家出镜,在对这个物种深刻理解、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把科学的结论讲述成电影所需要的故事。

“我们希望唤起大众的通感,让保护更加有效。影像的力量是巨大的,接下来,如果能把照片与实物、展示融为一体,在全国、全世界巡展,力量可能是成倍的。”王小明说。

现在,100集《中国珍稀物种》纪录片已经拍到了最小的文昌鱼、娃娃鱼、扬子鳄等鱼类,鸟类、兽类系列也已经制作完成。每一集影片中,都贯穿着自然、科学、文化的知识。

“我们有中文版、英文版,特别希望能够向全世界发行,我们不要钱,虽然我们需要钱,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想把这些影像传递出去,让大家共同认识这些物种。”王小明说。

热点图文

寻找中国自然影像的本土表达
寻找中国自然影像的本土表达
当好环境守护者不简单
当好环境守护者不简单
“新风”进校园,还需几道关?
“新风”进校园,还需几道关?
欧洲多国进入“烧烤”模式
欧洲多国进入“烧烤”模式
好吃 好住 好玩 京郊秋游看这里!
好吃 好住 好玩 京郊秋游看这里!
这一年我们和世界一起变好
这一年我们和世界一起变好
发掘解说人才 培养传播“红人”
发掘解说人才 培养传播“红人”
准确无误的数据如何得来?
准确无误的数据如何得来?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