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大气成分观测——应对气候变化实现 云南为何4年降水连续偏少 或因全球气候变暖 北京7月1日遭遇大雨 雾霾散去气温回升 北京发布霾黄色预警 全国15%面积中“霾伏” 周末北方将有大范围降雪过程 西藏部分地区有暴雪 内地中东部雾霾持续 31日起逐渐减弱或消散 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 太湖蓝藻平均发生面积下降 四川:6月强降雨13年罕见 今天8市还有暴雨 俄罗斯一座村庄气温超零下71℃ 获称地球寒极 北川再遭暴雨多乡镇通讯电力中断 灾情正在统计 冷空气来临:华北雾霾有望缓解 华南将迎强降雨 内蒙古部分地区遭遇冰雹灾害 多地实施人工增雨 江淮江南北部有雾 我国大部地区无明显降水 俄罗斯遭遇74年来最冷冬天 十天内90人被冻死 世行报告提醒升温4℃可造成灾难性后果 北京三九不寒 最高气温将回升至5℃ 气候变化导致死人数最多的10国 北京大雨爽约 雷雨替补 河北果树预计减产10亿公斤 雨雪对果品生产造成影响 我国南方地区雨雪天气持续 贵州湖南等地有冻雨 我国西南等地迎新一轮雨雪天气 四川盆地有雾 专家称心脏病脑血管病等与PM2.5有密切关系 气候变化谜团(图) 浙江局部能见度小于200米 气象台发大雾橙色预警 大雪致江西多景区关闭尚无游客滞留现象 广东珠三角无一城市PM2.5达标 四川阿坝山洪泥石流已致16人死亡 气候变化下长江黄河源区生态恶化 河北遭强冷空袭击 坝上现-40℃极寒天气 上千游客因低温降雪滞留峨眉景区 遂宁暴雨逼停43 列动车 凝冻持续 贵州陆空交通受影响 上海阳光持续相伴轻微雾霾不散 中医防空气污染小妙招 大笑养肺最实惠 新疆老风口路段逾百人被救 道路封闭逾24小时 浙江大范围冰雪发布道路结冰预警 影响多地交通 重庆52年历史同期最热 高温或将破40℃ 吉林布置应对暴雪天气措施 90%以上中小学已停课 明起冷空气将再袭中东部 局地降温14℃ 晴晴雨雨也是春 忽冷忽热皆因全球气候变暖 重度污染再袭北京 雾霾天气“二进宫” 山东境内一半高速公路因降雪关闭 航班大面积延误 今年极端天气多发广西局地或现严重水旱灾害 明晚强冷空气带来大风降温 沪将冰天雪地迎新年 大风降温开始影响我国 雾霾天气将逐渐转好 最新研究揭示:玛雅文明灭绝或因无法适应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致北美白靴兔死亡率上升或走向灭绝 福建今年将遇5-6个台风 闽江上游或现明显洪涝灾 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多条高速因雾霾封闭 沈阳铁西多地积水 “推车帮”水中“捞钱”

您的位置:首页 >探索研究 >

大气成分观测——应对气候变化实现

来源:更新时间:2013-01-06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生活就没有一刻离开过大气。在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大气中,不仅包含了氮气、氧气,还包含了浓度很低的诸如二氧化碳、水汽、惰性气体以及化合物等许多的大气成分,它们不仅有气体成分,还有固体和液体成分,具有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等特性,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大气成分:给地球环境、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带来重大影响

随着工业化革命的到来,机器大工业逐渐替代了手工业,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伴随着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森林砍伐、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排放等,使得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各种大气成分的浓度和空间分布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此而引发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性沉降、空气质量下降、大气能见度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给地球环境、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带来了重大影响,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也使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面临着严峻挑战。

历史上就曾发生过多起世界瞩目的严重的空气污染恶性事件:如1952年12月的英国伦敦发生光化学烟雾,4天约造成4000人的死亡;1962年伦敦的光化学烟雾又使700多人丧生。近几十年来,干旱、洪涝、高温、暴雨、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这些事件的发生均与大气成分的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如今,一系列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国际学术竞争中的热点领域,还涉及政治、经济、环境、外交等方方面面,大气成分的观测与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科学前沿关注的焦点,同时,也事关国家安全和环境外交。

因此,建立大气成分观测网,开展大气成分及相关特性的长期、准确和可靠的观测,认识大气成分及其变化,开展大气成分的预测、预报,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气候预测的可靠性,应对由大气成分变化导致的气候变化和恶性灾害事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的协调发展,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

60个国家近400多个本底监测站加入全球大气观测网

上世纪7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WMO)协调建设了背景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网(BApMoN),开始对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气溶胶、降水化学等进行观测。随着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WMO又于1989年开始组建全球大气观测网(GAW),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经过十几年发展,已成为当前全球最大、功能最全的国际性大气成分监测网络,可以对具有重要气候、环境、生态意义的大气成分进行长期、系统和精确的综合观测。目前已有60个国家近400多个本底监测站(其中全球基准站24个)加入GAW网络,并按照GAW观测指南的要求,开展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气溶胶、臭氧、反应性微量气体、干-湿沉降化学、太阳辐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等的长期监测,涉及200多种观测要素。美国、欧洲和加拿大等国家分别建立了IMpROVE、EMAp、CApMon观测网络,关注诸如温室气体、气溶胶和臭氧等大气成分的变化。

我国在大气成分本底变化观测研究方面的起步稍晚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气象局在联合国下属机构(UNDp、UNEp、WMO等)支持下,利用国外提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陆续在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建立区域大气本底站;1994年建立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基准站),开展了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降水化学、辐射、常规气象等的长期监测。中国气象局3个新建区域大气本底站(云南、新疆、湖北)的科学实验和论证工作正在开展。最近,中科院系统依托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在全国范围陆续建立5个大气成分要素观测站(东北长白山、西南贡噶山、华北兴隆、华南鼎湖山、西北阜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也于近期开展了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建设。另外,其他一些科研机构、大学等也开展了零散的大气成分观测研究。

2005年至2006年,在国家科技部组织下,中国气象局的瓦里关、上甸子、龙凤山和临安四个本底站先后经过磷选,步入了国家大气成分本底野外研究台站系列。

中国气象局在已建沙尘暴站网基础上,在关键和典型地区初步建成了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站网,实现了对气溶胶质量浓度、数浓度、吸收特性、散射特性、光学厚度等的网络化的观测与运行;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酸雨观测站网的能力建设,实现了酸雨观测的信息化传输与处理。大气成分观测网络的主要任务是为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野外观测平台,为我国的大气成分观测、预测、预报,为气候预测、预估以及国家气候与环境外交谈判、区域大气污染控制等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当前,国际上大气成分和大气化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不断扩展和深入、观测要素成倍增加,观测平台日益多样化、立体化,包括地基、海洋、船舶、探空、飞机和卫星遥感观测等。

大气成分观测主要以在线连续观测为主,在典型气候、生态区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主要经济区域开展气溶胶、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大气臭氧、降水化学等观测。

热点图文

铜川3到5年之内将规划建成8大工业园区
铜川3到5年之内将规划建成8大工业园区
新媒体创作大赛邀您参加
新媒体创作大赛邀您参加
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发现一亡一伤两头江豚
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发现一亡一伤两头江豚
第二届“寻找中国好水”活动走进“中华水塔”三江源
第二届“寻找中国好水”活动走进“中华水塔”三江源
“谈材说料”举办低碳主题沙龙
“谈材说料”举办低碳主题沙龙
心灵“补”手吴坎坎
心灵“补”手吴坎坎
杭州骆家庄,有个私人开设的免费公厕
杭州骆家庄,有个私人开设的免费公厕
刘旭东:给胶州湾海底生物拍 “写真”
刘旭东:给胶州湾海底生物拍 “写真”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