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济南不少地方的垃圾桶内又多出了许多煤灰炉渣,引来诸多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在政协第十三届济南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就有政协委员提交了有关在全市小区里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提案。记者随后采访了解到,历下区在过去近一年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而今年垃圾分类试点要在全市推开。
委员提案
“垃圾分类要从小区源头抓起”
在本次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张建基提交了名为《关于在我市小区里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建议》的提案。
前几年,张建基就提过在公共场所进行垃圾分类的建议,2012年历下区在全区选取36个点试行垃圾分类,他也一直在关注。但就整个济南目前的情况来说,他认为垃圾分类仍算刚起步。所以这次他提出要在各个居民小区里推行垃圾分类,从源头上抓起,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张建基认为,垃圾分类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对市民素质有要求,“更需要政府的决心和推动扶持”。为此,他建议“在新建小区及配套齐全的小区里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并建议政府增加投入,设立分类垃圾回收箱和增添回收用运输车辆,建设回收垃圾分拣场所,建立回收利用处理工厂或处理渠道。制定政策,鼓励市场化运作,对从事物资回收的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要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并加大宣传力度。
记者调查
街头分类垃圾箱几乎成摆设
济南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从前几年街头设置分类垃圾箱时就开始了。目前,省城主次干道路边的垃圾箱大部分都是有简单分类的垃圾箱,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两类。
7日,在泉城广场南侧、泺源大街路北侧的一垃圾桶处。记者看到垃圾桶内已经装有过半容量的垃圾,桶内的垃圾看不出有什么分类。在附近打扫卫生的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街头的分类垃圾箱基本上都是垃圾混装,没有几个人真正在投放垃圾时给分类,。随后,记者又察看了解放东路、工业南路、经十路上20处分类垃圾桶,都存在类似的垃圾混装情况。
试点回访
学校普遍不错,多数小区不好
2012年3月起,历下区在全区36个点试行垃圾四色分类,这些试点包括居民楼、单位、学校等。7日,记者来到甸柳新村二区3号楼,楼院门口的四个垃圾桶里零零散散摆放了袋装垃圾,灯管放在红色的有害垃圾桶里,纸杯等在绿色可回收桶里,分类基本正确。该楼的楼长王学恭说,他曾观察过3号楼的垃圾分类情况,好的时候能达到七八成,楼上居民们的分类意识已经提高了很多。
燕山小区南区1号楼和2号楼,是附近居民楼群中仅有的垃圾分类居民楼试点。日前,记者在这两栋楼之间看到,这里的分类垃圾桶也没有按照四色放置,只放了蓝色和黑色两种,大垃圾桶内的垃圾大部分是混放。
一位负责清运垃圾的环卫工人说,在清运时,除了把能够卖掉的可回收垃圾挑出来,其余的垃圾都是混在一起拉到压缩车处。“扔垃圾时谁给你分类?”这位环卫工人说,居民很少认真分类,即使分好类,分完类的垃圾也会因为总体数量较少、装不满车而与其它垃圾混在一起装车。
对于垃圾的混装,历下区城管局垃圾分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中确实存在这种情况,这首先是许多试点源头分类率不高所致。因为居民素质、工作人员工作力度有差别,各个试点的分类率也不尽相同。甸柳一居和几个中小学试点分类效果是最好的,分类率能达七成,多数小区和单位试点不尽如人意。
济南市城管局生活废弃物处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省住建厅的要求,今年全市要推广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市内五区每个区将选定不少于20个点和2万人进行试点,目前全市的试点方案正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