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构建支撑乡村振兴的生态文化 发挥专家作用把脉问诊环境问题 修正《固废法》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相关条款 履行《公约》义务 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强化监管,才能实现无害化 “十四五”如何适应全领域监测要求?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合同节水 《流浪地球》何以动人 为什么移送公安要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为前置条件? 环境空气臭氧标准传递实现有据可依 善生态补偿机制需打好“综合”牌 柴油货车治理需强弱项补短板 保护野生动物 中国持续发力 言出必行 诚而有信 形成治理塑料污染强大合力 实施排污许可制度 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医疗垃圾背后产业惊人,源头监管绝不能松 环境执法应坚持人文执法 用地方立法推动治理诉求形成良性互动 应优先考虑保护公众健康 系统精准施策 深入推动太湖治理 省钱事小,节约资源事大 为城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减压 新固废法按下“加速键” 人类迫使动物习性改变甚至物种进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迎来深度洗牌 用好环境信用 助力绿色转移 地方落实“土十条”贵在因地制宜 京津冀统一标准可以减少多少VOCs? “垃圾清理挑战”传播了啥? 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为何屡被外企看好? 专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可逐步共享区域财税 “优等生”也有要补的课 京津冀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治理如何破局? 加油站没有环保审批手续怎么办? 专家为郑州装备制造业喷涂建言献策 以低碳技术推动运输结构调整 北林大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禁食野生动物不存在“黑白名单” 住宅区植被指数越高,居民寿命更长? 空气质量考核指标为何由二氧化硫变成VOCs? 美国睦邻条款的演进和完善 趵突泉养海豹,合法还要合理 保护长江责任沉甸甸 土壤污染要注重末端治理及源头防控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谈2021年工业通信业发力点 制度建设与技术创新多措并举助力排污许可制度全面推行 发布大气污染物名录强化源头风险管控 《长江保护法》促进和保障流域协同治理 焕发环评制度新活力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落实地方主体责任 建立全链条全方位全环节的生态环保责任体系

您的位置:首页 >低碳经济 >

构建支撑乡村振兴的生态文化

来源:生态文化更新时间:2019-01-23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各地积极探索区域乡村发展的新路子。由于传统的发展观念未能及时转变,以及对乡村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填湖造田、照搬城市、古树进城等倾向。要从根本上扭转破坏自然、忽视自然的观念与行为,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

乡村生态文化源于乡土、存于乡土、发展于乡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生态振兴相协调,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关键是要构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态文化,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供给乡村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

一方面,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要着眼于贴近群众生活的细节,挖掘具有区域乡土特色的载体。民居、牌坊、祠堂、戏台等乡村建筑均是乡村生态文化大有可为的载体,如江浙水乡古镇“依山而建、临水开窗、前街后河、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是对中国传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传承与诠释;而朴实无华的窑洞则成为陕北乡村生态文化的独特符号。这些与周边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乡土建筑,都传承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思想。

对此,因地制宜,把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生态文化载体发掘出来,并且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进而塑造成为易于传播的生态文化表现形式,让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才能发挥乡村生态文化增强农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要借助乡村的森林、河流、田园等生态环境资源,培育乡村生态文化新业态,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发挥乡村生态文化的资源功用,打造“天然、绿色、乡土”的生态产品与体验环境,以生态文化之力拓展乡土产业链条并且提升乡土产品的附加值,丰富农民群众的增收渠道。例如,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围绕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载体、以旅游为平台,打造乡村生态文化新业态,面向市场生产独具水文化特色的原生态荷叶清茶以及有机黄花菜等生态农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此外,通过丰富投资主体,引入市场化力量,整合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精神资源,也有助于提升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通过向市场化企业借力,开展梅花湖生态综合治理,通过建设梅花主题文化园,梅花种植与食、宿、游、娱、购、养相结合,把梅花湖的生态文化优势转变为带动乡村发展、群众增收的生态文化产品与生态文化服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构建支撑乡村振兴的乡村生态文化,形成弘扬乡村生态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凝聚力,既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硬要求,又可以为乡村“留住人、吸引人”营造宜居宜业的软环境。在旧村改造中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村建设中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增强农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加乡村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才能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也才能让亿万农民群众共享乡村振兴的生态红利。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热点图文

谁是绿色消费主力军?什么因素阻碍了绿色消费?
谁是绿色消费主力军?什么因素阻碍了绿色消费?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渔业法执法检查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渔业法执法检查
山东泰安全面禁售泰山石
山东泰安全面禁售泰山石
宿迁:疫情期间摧毁两个非法猎捕、经营野生动物犯罪团伙
宿迁:疫情期间摧毁两个非法猎捕、经营野生动物犯罪团伙
核发一个行业 清理一个行业 规范一个行业
核发一个行业 清理一个行业 规范一个行业
无人机天上看 探测仪地下找
无人机天上看 探测仪地下找
玉环寓服务于监管执法,以指导促管理
玉环寓服务于监管执法,以指导促管理
北京两罐车追尾汽油喷涌 周边用电紧急切断
北京两罐车追尾汽油喷涌 周边用电紧急切断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