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完善污染地块修复效果评估的建议 主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趵突泉养海豹”,这个操作有点魔幻 罚谁得看谁是法定意义上的运营单位 城市电子废弃物何去何从? 勇于正视问题 坚持依法行政 推动金融生态环境正外部性 关于绿色发展我们向新西兰学什么? “双十一”习惯了上网买买买? 这份文件要让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 各地应为VOCs监测提供组织和资源保障 过一个绿色环保的春节 将排污许可制打造成改善环境质量的制度利器 危废管理创新诠释环保之变 全球气候治理,需要行动的合力 丁仲礼院士:实现碳中和需要“三端发力” 加快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助力生态文明 推进健康中国 煤改气是加重了污染还是改善了质量? 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是个系统工程 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浅析 “破旧”上见魄力,“立新”上见眼光 处理环境信访要避免三种现象 水环境考核目标制订之我见 “无废城市”需在资源循环利用上下功夫 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如何审? 强化合作机制 共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与树为伴 以树为师 西安煤控如何持续发力? 城市设计重塑公共空间 调动起经营者治污积极性 弥补差距落实差别化管控措施 正面清单管理要确保正面效果 规范制服着装树立队伍良好形象 饮用水水源地非法垂钓咋治理? 解决农村污水问题应谋划长远 云南重点开展十个领域执法监管 面对预警提醒更须奋起直追 这个夏天地球被出示黄牌 矿山变景区的启示 重视乡村环保意识的软件更新 补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短板 黄山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向纵深推进 多彩盛会开启绿色生活 台风天,企业不应强制小哥送外卖 让城市夜色多些宁静 普查数据应用要做好三个服务 促进乡村振兴与低碳发展有效融合 形成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才是治水根本目标 应统一布设城乡废品收购点 综合施策抓好环境信访案件查办

您的位置:首页 >探索研究 >

完善污染地块修复效果评估的建议

来源:中国环境报更新时间:2020-07-31

我国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名录内的污染地块应通过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组织的评审、达到既定的管控或修复目标并实现风险可控后才能移出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进入土地的开发利用。因此,效果评估在污染地块全过程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年12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HJ25.5-2018,以下简称技术导则),作为统一各地效果评估组织实施和技术方法的主要规范性文件。

这一技术导则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原位修复技术布点技术要求的操作性。

技术导则对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效果评估给出了一些原则性指导意见,总体上要求水平方向采用系统布点法,垂向采样点之间距离不大于3m,提出在修复效果的薄弱点进行判断布点。根据上述方法,粗略估算一个点位代表的土方量约为4800m3,与技术导则提出的异位修复后土壤效果评估时一个点位代表500 m3土方量相比,前者明显宽松。受土壤质地、水文地质情况、修复技术选择、修复设施运行等多种因素影响,原位修复效果的差异性较为明显,效果评估布点密度上理应更密集一些。

笔者建议,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原位修复技术有针对性地制定效果评估技术规定,加强原地原位修复策略下效果评估采样方法、布点密度和判定标准等内容的研究,细化规定,增强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

2.鼓励利用差变系数合理确定采样单元的大小。

针对修复后的土壤,导则提出原则上每个采样单元不应超过500m3。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和经济地确定采样单元大小,导则中提出也可以根据修复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参数计算修复差变系数。但实际工作中,效果评估单位往往直接采用导则提出的基础性经验值,这样既降低了合理性和针对性,也可能造成成本上的增加。

为此,笔者建议,加大对计算修复差变系数的宣传,使大家更好地认识该方法的优点,鼓励各省在开展效果评估过程中更加注意利用计算差变系数方法合理确定采样单元的大小,而不是千篇一律地采用同一个数值。

3.优化特定情况下固化/稳定化技术效果评估的操作方法。

为了评估固化/稳定化技术的长效性,技术导则提出需要采集并检测4个季度、4批次的样品。现实中有一类情况是异位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实施原位回填,由于受到场地空间和工期的限制,上述要求难以实现。

笔者建议,可采取一批次效果评估合格后即可回填的做法,回填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抽检力度,从而在技术效果和实际工程需要中找到平衡点,增加可操作性。

4.进一步明晰潜在二次污染区域的范围和区域分析检测指标确定要求。

技术导则未明确潜在二次污染区域边界范围的划定方法,但二次污染区域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布点数量和区域评估不合格时的整改问题。

为此,笔者建议,进一步细化二次污染区域范围划定的技术方法。二次污染区域修复效果的评估指标不仅要考虑地块的特征污染物,还要考虑二次污染区域内形成的中间产物、使用的化学药剂等。比如,施工作业区域效果评估的检测指标还需考虑与施工作业相关的特征污染物,土壤养护区需要考虑投加药剂类型后形成的潜在污染物,发生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区域需要考虑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形成的污染物等。建议导则再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的二次污染区域检测指标的类型,以提高操作性。

5.进一步探索合理分区下的效果评估与土地的开发利用。

根据现有技术导则,污染土壤清挖并采取异地或异位修复时,清挖后形成的基坑即便通过了效果评估,在整体地块未能退出省级风险管控与修复名录前,仍不能进行开发利用。但在实际工程中,基坑开发利用的时间迫切性非常突出。

笔者建议,在加强生态环境部门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污染地块内分区块、分步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对已有效切断污染途径,且在风险管控或修复后达到修复目标的区块,对清挖出来的污染土壤实施有效监管并在预期时间内可完成治理修复的情况下,允许该区块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增强环境修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6.开展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项目分阶段实施和退出的试点工作。

目前《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25.6)将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期一年的达标初判阶段,可以由施工单位组织开展;第二阶段为效果评估阶段,需要采集为期一年、涵盖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在内的8批次检测数据。所以,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至少有两年的周期要求,对业主、施工单位和土地开发利用单位均形成明显压力。

笔者建议,结合国家试点工程开展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效果评估分阶段实施和分阶段退出的试点工作,以在二类用地上开发公园绿地等环境敏感性相对较低的项目为试点,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分阶段实施和退出的可行性和操作规程。

7.提升业主单位对效果评估单位和施工单位职责边界的认识。

效果评估过程中,存在施工单位不严格自检、开挖到预定深度后就请效果评估单位进行采样评估的情况,导致效果评估单位出现反复采样、反复评估不达标的问题发生。

建议进一步突出效果评估工作的定位和作用,施工单位必须确保自检合格后,方可委托效果评估单位进行采样和评估,且效果评估单位只承担一次性的采样检测费用。同时,将同一任务效果评估的一次性通过率和反复评估次数纳入效果评估报告中如实反映,纳入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的评价办法中,督促施工单位切实重视施工质量。

8.效果评估所需周期不计入工程施工周期中。

目前,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整体工期较为紧张,效果评估工作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周期,现实中往往出现业主单位克扣效果评估周期的问题,也有施工单位将未按期完工的责任推卸给效果评估单位。

建议地方管理部门应向业主单位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其认识到效果评估本身客观的周期需要。同时,效果评估周期计算中,宜推行将效果评估周期与工程施工周期独立分开的做法,效果评估所需周期不纳入施工工期的计算范围内。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热点图文

“动物总动员”引发抖音围观
“动物总动员”引发抖音围观
河北:第三轮大气环境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立案703件
河北:第三轮大气环境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立案703件
执法有温度,当好“店小二”
执法有温度,当好“店小二”
宿迁恢复性司法补偿放流,涉案螺蛳全部放回骆马湖湖区
宿迁恢复性司法补偿放流,涉案螺蛳全部放回骆马湖湖区
有温度的执法 有感情的帮扶
有温度的执法 有感情的帮扶
在线监测数据异常,网上巡查助力执法
在线监测数据异常,网上巡查助力执法
把脉畜禽养殖环境安全,助力快速复工复产
把脉畜禽养殖环境安全,助力快速复工复产
污染源在哪里 执法就到哪里
污染源在哪里 执法就到哪里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