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共享单车还须合理调度 北京14区空气质量轻度污染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 雾霾频频来袭 拿什么过滤身边的“霾” 生物多样性的中国力量 影响造林及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效果的因素 全球垃圾治理的双重赤字 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 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点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践行好“两山”理论 公共卫生环境治理需知行合一 系统构建辽河流域生态保护体系 精准问责促进形成环保合力 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 要确保划定的生态红线落地生根 加强环境法治,为建设美丽中国保驾护航 保护优先要有政策支持 统筹兼顾,推动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 廊坊打响臭氧污染防控攻坚战 环保反腐可推广使用大数据 精准施策,打好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 山东优化调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全球供应链绿色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 增强有机产品供给能力的六点建议 用法治提升生态文明制度效能 牢牢把握能源安全主动权 北京41处水域进入禁渔期 治霾与争“气” 新能源车多种技术路径并存 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看绿色发展 要抓好制度建设这个根本 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 统筹做好黄河流域三篇“水文章” 将人大的监督作用传导到更基层 完善生态环保投融资机制的五个建议 减少塑料垃圾需各方共同行动 防治光污染刻不容缓 后疫情时代的人类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江苏启动土壤微塑料前瞻性监测研究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依法治污,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黄河宁 天下平 要下好保护和发展“一盘棋” 环保督查回头看看什么? 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将召开 治霾不能放过车辆“花钱过年检” 黑臭水体整治需以精细增成效

您的位置:首页 >土壤绿化 >

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来源:中国环境报更新时间:2020-12-21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深入理解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内涵、重大价值和主要路径,有助于我们从讲政治、重民生、求实效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入理解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内涵

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对于民生福祉的重大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出,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与人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双向构建和双向生成的关系,环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环境。

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在于生态环境有重大价值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在民生福祉中占据突出地位。著名环境保护人物如辛格、雷根、施怀泽、泰勒、罗尔斯顿等都认为,不仅是人有价值,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同样具有内在价值和权利,只有高度重视并切实维护其价值和权利,人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罗尔斯顿甚至把生态环境价值看做是一切价值之源,认为不仅人的身体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创造的,而且人的思维能力和精神文化创造能力也都是自然界所赐予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因此,生态与文明、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是紧密联系的。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就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构建的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实现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为了克服因为人与自然不友好而导致的野蛮行为,避免因一系列生态灾难和生态危机而使民众遭受磨难。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文明程度和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能够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从事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充分认识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重大价值

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是党的性质、使命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凸显了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民生和生态环境权益的地位,有助于将问题和对策结合起来,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始终是党的重要价值追求。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生态环境越来越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越来越凸显出与民生福祉紧密的关联性。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只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对于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与民生福祉同向共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与民生问题紧密关联。民生问题,简单理解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但是,人民群众作为广泛参与社会多领域活动的实践主体,有着广泛的价值诉求。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诉求,既是生态环境诉求,也是民生福祉诉求。人们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都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影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就是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实际体现。

全面把握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主要路径

以美而富的美丽经济造福于民。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改善中实现的,是环境优美与经济富强的辩证统一。其主要路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传统的现代化建立在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人的生态环境权益被剥夺的基础上,其主要弊端是重经济增长轻人的发展、重物质生产力轻生态环境承载力、重财富积累轻环境保护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等,导致出现了黑色的GDP,并且制造了少数人富裕与多数人贫困、代内人的价值实现与代际人的价值失落等对立。必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促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为此,必须推动环境技术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实现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映成辉。

以美而文的美丽文化造福于民。生态文明在根本上源自于人类文明。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的绿色转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通过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养。为此,必须大力增强全民族生态环境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倡导健康饮食文化和良好生活习惯,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以美而舒的美丽生活造福于民。优美的生态环境是舒适生活的重要因素,宜居城市、宜居乡村、宜居社区、宜居家庭都需要环境美丽。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为此,必须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质量。

以美而久的美丽永续造福于民。生态文明建设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绿水青山既是金山银山,更是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坚强靠山。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规划长远、考虑千年大计,放眼未来。要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良好生态环境惠及子孙后代长远发展,彰显社会公正与生态公正的紧密结合、生态民生与经济民生的可持续性统一。

作者系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热点图文

我国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源头分类可有效降低垃圾处置成本
源头分类可有效降低垃圾处置成本
打赢蓝天保卫战要推进科技创新
打赢蓝天保卫战要推进科技创新
中国对塑料垃圾再出重拳
中国对塑料垃圾再出重拳
助力生态文明 推进健康中国
助力生态文明 推进健康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游园体验
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游园体验
上海徐汇区“一体化”执法破解监管难题
上海徐汇区“一体化”执法破解监管难题
北京开展垃圾分类现场督查
北京开展垃圾分类现场督查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