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构建多层次乡村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核科普宣传要建立与公众的积极情感联系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的八项注意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和路径 大气污染治理要抓好统筹协同控制 专项资金补助应坚持差异化 逻辑自洽是普查工作的立身之本 自然净化能力不足不容忽视 走好生猪养殖业的转型之路 闯出一条“两山”转化好路子 资金有限,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查封扣押案为何遥遥领先? 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 移动污染源监管能力建设短板亟待补齐 治理污染别忘保护产业 垃圾处理,欢迎更多黑科技 临沂河东区打出保卫蓝天组合拳 推动西部地区低碳转型发展 一种感动油然而生 建立危险废物闭环管理体系 做好企业专职环保人员培训 换个思路,痛点变亮点 三年普查十年成长 爱狗不能绑架公众利益 让辖区居民睡上一个安稳觉 集体腹泻提问垃圾分类后的公共服务 乡镇环保机构怎样提高服务能力? 加强长江次级河流生态环境治理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亟须生态环境统计调查提供有力支撑 全过程控制保障数据质量 莫让“黑垃圾”抹黑美丽乡村 亳州强力治理“散乱污”企业 跨界河湖治理如何依法实现协同共治?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补偿领域 在复工复产中坚持环境管理不放松 疫情防治别忽略农村 应对企业治污能力实施全面“扶贫” 高度重视构建乡村伦理空间 活用“五性”审核法提升数据质量 补齐乡村卫生短板 人防不可少 技防更有效 给“讲台教授”更多制度支持 提早启动应急,才有更多蓝天白云 缺少差别化何谈精准化 打通帮扶指导企业“最后一公里” 强化底线思维的硬约束 生态“肥料葬”,是个好创意 对汽车实行环保召回值得点赞 知耻而后勇关键要增后劲见实效 小型水库要走绿色发展之路

您的位置:首页 >污染防治 >

构建多层次乡村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来源:学习时报更新时间:2019-10-17

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背景下,乡村生态及其治理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课题。生态环境治理,城市是重点,乡村是难点,更是短板。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乡村环境面广、点多、污染源复杂,已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加大乡村环境保护力度刻不容缓。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难点

基层环境治理“责、权、能”不匹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直接责任更多是在乡镇基层政府。但乡镇层级存在“权、能、责”不匹配问题。一是基层政府无环境执法权,无法对企业和个人形成有效约束。二是基层对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限。一方面源于人手数量的缺乏,另一方面源于人手技能的缺乏。三是乡村污染防治问责问题。政府行政序列的末端就是乡镇,在“权、能、责”不匹配困境下只能应付基本检查,而“无人无心无力”进行治理创新,污染防治水平难以提升。

乡村环境污染点散面广。我国乡村面积广袤,地形地势地貌复杂,污染存在点散、面广,单一治理方式和治理举措难以奏效。以秸秆焚烧为例。秸秆处理有三方面传统举措:一是当柴烧;二是粉碎还田;三是用于生物发电。当前这三方面都存在实施难题。一是村民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普遍使用液化气和天然气,烧柴火已成为“过去式”;二是大量丘陵和山地,大型收割机器难以进入,粉碎还田不现实;三是生物发电的成本大于收益,且很多地方缺乏生物发电设施。

乡村环境设施不足和治理技术短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需要设备设施和技术支撑。一类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二类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三类是产业生态技术。但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生态环境设施在城镇布局多,技术在城镇发展快,人才在城镇集中多,而乡村无论是设施,还是技术及其治理人才等都存在短缺。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经费缺乏。生态环境治理,长期来看,环保意识的普及和生态理念的树立至关重要;但短期来看,环境治理要取得成效,主要还是在于资金的投入力度。当前,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资金主要来源于专项拨款,但无论哪个层面的拨款,都需要地方政府配套。很多地方政府囿于薄弱的财政能力,很难配套相应资金,最后导致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只能“落落纸面,挂挂墙面”。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推进乡村农业生态化转型,促进乡村绿色生产。农业污染是面源污染,治理尤有难度。可行路径是通过科技创新,改变原来农业靠农药、化肥增产增收的生产方式,遵循当前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导向,通过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含量化、生态化种养等方式,建设生态、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绿色生产力。在畜禽饲养上,统一规划,加强监督,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备粪便处理设施,提高粪便处理和治污水平能力,避免畜禽污物直排入沟、入河。

实施乡村生态治理“技术提升工程”,助推乡村绿色发育。针对地方政府囿于技术限制、人才短缺,而无法有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的“短板”问题,可行路径是实施乡村生态治理“技术提升工程”,助推乡村绿色发展:一是通过政府向企业或社会购买环保服务的方式,整合社会治理技术,借助社会力量提高乡村环境治理能力。二是结合目前乡村人才振兴工程体系的建设,构建“外引内培”的环境治理人才“入乡进村”体系。一方面,采用技术咨询、荣誉外聘,授课咨询等方式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柔性提供技术人才支持;另一方面,落实高校环境管理类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引导环境管理类毕业生入职基层环境职能部门,提升基层环境治理职能部门人才结构;再一方面,建立“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的环境人才吸引机制,引导各类型环境治理专业人才“入乡进村”。

构建多元环境治理资金投入格局,推动乡村绿色生长。资金投入是生态环境治理的“血液”,需要多措并举,构建多元投入格局。一是明确省级和市级财政在预算上向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倾斜的原则,取消省级和市级财政拨款基层配套政策,确保农业农村环境治理项目投入力度加大,使用便捷性增强。二是整合政府在政策调配方面的优势,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贷款补助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或社会组织参与到乡村生态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营中,以政府有限的力量撬动社会无限的能量,拓宽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资金来源。三是开放农民自主治污,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及相关产业的权限。在符合环保及相关部门规定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绿色创业,如开发部分受污景点或自主打造特色产业,实现治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三赢效应”。

加强政府生态监管,提升乡村绿色治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除了有赖于各个主体的自我认知和努力外,更需要对乡村生产、建设过程进行监督监管,需要政府完善生产、建设监管机制。一是推动监管权限“下沉”和“开放”。积极推动乡村生态监管“垂管化”和“下沉化”,确保监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转变理念,开放监管结构,发动群众力量参与环境监管,壮大环境监管队伍;二是完善乡村建设监管依据,明确问题处理机制,让基层政府对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有据可依,有法可靠。三是落实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监管目的是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当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不能缓、不能松,必须坚持铁腕治污,在乡村形成不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整体氛围。

热点图文

深圳新一轮控烟车轮战打响
深圳新一轮控烟车轮战打响
丹江口首次进行危险废物行政代处置
丹江口首次进行危险废物行政代处置
成品油监管严重缺位 机动车尾气检测滞后
成品油监管严重缺位 机动车尾气检测滞后
西安举办执法人员竞赛比武
西安举办执法人员竞赛比武
济南趵突泉公园泉水河道被污染 三天未找到污染源
济南趵突泉公园泉水河道被污染 三天未找到污染源
漓江水质变差了吗?
漓江水质变差了吗?
广西破获特大购销野生动物案 缴获虎纹蛙千余只
广西破获特大购销野生动物案 缴获虎纹蛙千余只
北京50亩农田变成非法垃圾场 村民倾倒医疗垃圾
北京50亩农田变成非法垃圾场 村民倾倒医疗垃圾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