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似乎总是绕不开2010年上海世博会。
吴志强说,世博的效应之一就是带来了绿色生态理念和技术,“虽然世博会后,绿色生态建筑、社区、小镇、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国内冒了出来,但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其中就包括炒作概念。我们要防止这种炒作,建造出真正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项目。”
绿色生态要制定评价标准
说起上海世博会后各地涌现出的生态建筑、生态社区、生态城市等生态项目,吴志强说,绿色生态项目已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一些项目纯粹是在炒作概念,吸引投资、吸引旅游、销售房产。真正的生态建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而不是为现在牟利。”
吴志强认为,生态建筑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是个相对概念,没必要、也不太可能做到每一个指标都非常生态。因为每个单项的技术永远在不停创新,因此,只要一部分指标达标就可以了。”
吴志强举例说,比如在能源方面,不同地域就有不同的生态考量指标,北方城市的建筑主要考虑保暖,南方城市的建筑主要考虑通风。“就一个地区而言,绿色生态项目的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功能进行设计。新的项目如果是对原先建筑的提升,那就是一种进步。”
“目前国内绿色生态项目涌现,但大家普遍能使用的评价标准却缺失,应该加紧制定。”吴志强说。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吴志强领衔了国家绿色校园项目,而“绿色校园”是欧美国家正在极力推动的绿色生态项目,旨在通过各种绿色生态技术的应用、环保生活方式的培养等,创建“绿色校园”。
“中国的绿色校园学组希望由制定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开始,通过各种努力,提出国内外100个绿色校园案例。”吴志强说,目前,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已通过审核,“这个标准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使用,校长、老师、学生都能在网上对校园开展评价。”
生态项目不需要高成本
吴志强曾被问过“世博会后最想干什么”,当时他满怀憧憬地说,最大的愿望是为中国完成世界上第一个未来的“实验城市”。“在‘实验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全部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吴志强透露,目前自己正在为这个愿望展开实验。
目前上海也已建成多幢综合节能率较高的生态建筑,比如崇明东滩地区的陈家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办公楼。但这些生态示范建筑的造价并不便宜。那么,未来普通百姓能不能住得起生态住宅,并用上清洁能源?是否能有更多的白领在生态办公楼里办公?
“完全可以实现,生态建筑的成本没那么高,在一般房子的造价上每平方米增加1000元就可以造出生态建筑,7~10年就可以通过节约的电费、水费等收回成本。”吴志强说。
吴志强透露,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正在对崇明岛进行智慧生态岛的总体规划,“主要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比如通过监控系统,能够快速发现哪里的水质受到了污染;通过手机随时了解自家的水、电消耗情况等等。”
如今,回首上海世博会,作为总规划师的吴志强愈发高兴,因为当初的后世博规划已逐步变为现实。“除了场馆得到重新利用,上海世博会的影响更多地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吴志强说,上海世博会不仅仅留下了一些建筑,它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并带来城市转型的思考,“现在,这种理念、思考已在全国各大城市蔓延”。
■郁文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