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第17次常务会日前审议并原则通过了《2008-2010年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涉及中新生态城和生态区县建设、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城市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城乡绿化建设、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7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了20项重点任务,涉及149项重点工程。
根据“行动计划”的目标,全市要推动重点区域的生态市建设,在重点地区、重点区域率先达到生态市建设规定指标,在全市范围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为实现2020年天津市建成生态城市的定位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中新生态城为示范,全面推进生态区县建设
2008年,天津中新生态城正式开工建设,启动实施“三水一泥”(汉沽营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汉沽营城污水库治理、蓟运河岸带治理及景观改造工程、汉沽营城污水库污水及底泥治理)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到2010年建成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
到2010年底,市中心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塘沽、汉沽、大港)完成规划的重点任务和工程项目,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10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要求;环城四区、二区三县达到区域规划的阶段目标。
以COD总量减排和城市河道水系治理为重点,改善水环境质量
巩固和提高中心城区河道治理成果,通过治理地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三项重点工作,实现中心城区河道水质改善,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并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8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在地表水污染治理上,巩固外环线以内地区河道整治成果,研究制定水循环系统规划,探索中水等多途径补水方案。在生活污水污染防治上,加强雨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强化外环线以内地区雨污管网建设,到2010年,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建成区基本实现排污管网全覆盖,其他建成区随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步完善污水管网,管网覆盖率达到80%以上。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再生水生产设施建设。在工业废水污染防治上,全市将开展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时,要全力保护饮用水源水质。
以持续实施蓝天工程和SO2总量减排为突破,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以实施电厂燃煤机组烟气脱硫工程、10吨/时以上工业及供热燃煤锅炉烟气高效脱硫技术改造工程为重点,严格控制施工、堆场、道路扬尘污染,中心城区彻底杜绝客运车辆冒黑烟现象。到2010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或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力争达到310天以上。
在防治扬尘污染上,严格贯彻执行相关规定,改进防尘技术,防治施工扬尘污染;强化散体物料储运场地的密闭、苫盖监管,减少堆场扬尘污染;严格实施散体物料密闭运输,基本消灭运输洒漏;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建成区主干道全部实施机扫,落实每日水洗作业,减少道路扬尘污染。加大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力度,严格实施尾气排放标准,不达标车辆一律不准通过年检。
以解决创模遗留问题为契机,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
完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确保达到相关标准要求,解决创模遗留问题。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在创模复查前,启动建设双口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深度处理工程、同生化工厂铬渣治理工程及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示范工程。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方面,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网络体系,强化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力度,继续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推进特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餐饮垃圾处理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建设危险废物处理设施。
以绿色生态网络建设为基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按照“三网、四区、三带、多点”的总体思路,实施绿色生态网络建设,完善城乡绿化系统。初步建成全市农村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林木覆盖率明显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优化;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和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管护能力。土壤修复有序进行,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全市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摸清土壤污染现状,划分土壤安全等级,制定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监督管理办法,逐步开展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程建设。
以文明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为载体,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村饮用水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加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及畜禽养殖业污染,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灌区配套建设工程,从现在到2010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到2010年,新增解决197万农村居民的饮水不安全及管网入户问题,确保农村饮水水质全部达到国家农村居民民用水卫生标准。
推进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品无污染的农业清洁生产,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试点建设;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建设。优化养殖布局,鼓励规模化养殖;开展畜禽生态养殖模式的专项研究。围绕节能减排和生态治理,突出抓好粪污处理、标准化禽舍、环境绿化等内容;推动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及文明生态村活动。
以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为重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实现全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10年的阶段目标。
大力实施循环经济“11253”工程,即建设100个国家级、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小城镇、社区等),建成1个覆盖全市、辐射周边、连通国际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搭建20条具有较大规模、较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骨架,培育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5种模式,建立和完善人才技术、政策法规、生态保障三大循环经济支撑体系,进而带动天津市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
据了解,“行动计划”包括工程项目149项,总投资约165.16亿元。为保证重点工程项目的落实,“行动计划”提出加强组织领导、政策研究、科技支撑及能力建设4项保障措施。